历 代 名 人
张 籍(768—830)
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张孝祥(1132—1170)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和县东北)人。绍兴进士。因廷试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登第后即上书为岳飞叫屈,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谋反,将其父子投入监狱,秦桧死后获释。历任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赞军事、抚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职。其词风格豪迈。在建康留守任上所作《六州歌头》,表现出要求恢复国家统一的激情,对南宋政权的苟且偷安予以强烈谴责,力主抗金的大臣张浚为之感动罢席。有《于湖居士文集》,《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张即之(1186—1263)
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张即之书法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张即之存世墨迹有:《无量佛经》、《金刚波罗经》、《金刚经》、《华严经》等。
憨山禅师(1546—1623)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和县绰庙人。憨山大师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削发为僧,尤其历经千辛万苦重修南华寺,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兴祖庭宗师。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教研究,著作累累,弟子万千。
憨山大师的肉身法像现供奉于广东南华寺内。
戴本孝(1621—1693)
清代画家。字务旃,历阳西河村人。生性放达,遍游名山大川,一路广交朋友,纵情山水,作诗绘画,创作出诸多精品。其画作精品多以黄山为素材,最有影响的有《望天都峰》、《炼丹台》、《登莲花峰》等。有诗文《前生集》、《全生集》行世。部分画稿收藏于中国博物馆。
林散之(1898—1989)
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和县乌江人。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