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间 文 化
贵池傩戏、傩舞
分布于东部的刘街、梅村、茅坦等乡镇。贵池傩戏、傩舞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祈 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仪式性艺术形式,是古代民间社祭(土地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多元的宗教文化(含巫、道、释等多种)和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文化,从而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中叶以前,它便盛行于池州。至今每逢春节期间仍有演出活动。
贵池傩戏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宗族中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仍保持着宋杂剧和古南戏的古朴风貌。中外专家学者皆认为它有极珍贵的戏曲史料研究价值,因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贵池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以表演“目连僧救母劝善”故事为主的民间古老戏曲。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唐代即有目连扮演的形式出现。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当时京城上演“目连救母”杂剧的盛况。
明万历初,祁门人郑之珍在贵池之剡溪(今属石台)根据民间演出本整理为《劝善记》三册,首演于贵池。各班社竞相以各自的声腔(余姚、弋阳、太平、青阳诸腔,通称高腔)形式搬演,由此形成全国各地不同演出风格的目连班社。
贵池目连戏在解放前尚有民间班社多个,又称“花槌”,其声腔与南陵一带的目连戏(“青槌”)有所区别。
罗城民歌
罗城,位于贵池区墩上镇许桥,其地四周环山,形似稻箩而故名罗城。罗城民歌从哪朝哪代开始唱起,无处查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罗城民歌这一乡土文化从田间地头唱出了县城、省城,乃至京城,与凤阳花鼓灯相媲美,谓“南歌北舞”。有唱词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一天要是不唱歌,三岁小孩急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