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池
历代名人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贵池  

历 代 名 人

黄 观(1364—1402)
    字澜伯,又字尚宾,贵池清江金墩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建文元年(1399),明惠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已去,乃投江自尽。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吴应箕(1594—1645)
    明末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字次尾,贵池大演(今石台大演乡)人。
    吴应箕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崇祯十五年(1642年)考上副榜,时四十九岁。他不拘礼法,不惧豪强,敢于斗争,慷慨直言。崇祯年间,东林党人放弃了原来的进步政治主张,与宦党的斗争落于门户私争,吴应箕等即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的斗争精神。吴三桂卖国投敌,勾引清兵入关。清兵破南京后,他参加抗清军事活动。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兵捉去,于池州附近石灰冲殉难。
    吴应箕著作丰富,取材广泛,体裁也多样。清初,因清政府的敌视,作品几次消灭,幸赖友人及学生、同乡等保存、编辑、传印,现在仅遗留下《楼山堂集》二十七卷,是原作的一小部分,还有《读书止观录》。

刘瑞芬(?—1892)
    清末外交家。字芝田,贵池人。以诸生入李鸿章幕府,主管水陆军械转运。光绪二年(1876年)代理两淮盐运使,驻扬州。时逢淮北饥荒,饥民多流散扬州一带。刘筑圩城外,构棚让饥民住宿,派员筹粮赈济,按人口发给,使6万多灾民得以平安度荒。后刘改任苏松太道, 看到上海租界浦江停靠船位,经常受到破坏,外商经常侵入中国船只停泊的地方,就命人丈量江岸,重新作出规定,自此外商就不敢再来侵扰中国船只。
    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瑞芬受命出使英俄等国,后虽被授为太常寺卿,迁大理寺,但仍留任为大使,改驻英、法、意、比等国家。在出使英俄等国初期,俄国人觊觎我国漠河金矿,他极力奔走总理衙门,主张自己国家开办。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刘瑞芬极力反对,维护国家领士统一。光绪十五年(1889),刘被召回国任广东巡抚。
    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任所。著作有《刘中丞奏稿》四卷、《西轺纪略》一卷、《养云山庄诗文集》六卷和《青山诗集》六卷。

刘世珩(?—1926)
    字聚卿,刘瑞芬之子。光绪举人。历官道员,度支部参议加三品卿衔。先后参与办江南《商务官报》,学务工程及湖北造币事务。条议币制颇详。辛亥革命后,归寓上海。好古,藏书丰富。校刊古籍尤精。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