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制 沿 革
4、中央军委的沿袭变革
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瑞金成立,下设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苏区主要领导项英、毛泽东、朱德先后任主席。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朱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彭德怀、王稼祥任副主席,毛泽东等15人为委员,红军历史上的中革军委即由此开始。
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德再次当选为中革军委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当选为副主席。
1935年10月,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张国焘为副主席。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毛泽东等11人为委员,中央军委改为仅属于中共中央。
1945年8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为副主席。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宣告成立,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程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贺龙、陈毅、徐向前、林彪等22人为委员。1951年11月高岗、林彪被补选为副主席。1954年6月,叶剑英、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被补选为副主席
1959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由毛泽东任主席,林彪、贺龙、聂荣臻为副主席,毛泽东、林彪等14人为常委,粟裕等17人为委员。1966年1月,陈毅、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四位元帅被增补为军委副主席。
1969年4月,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林彪、刘伯承、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粟裕、萧劲光、王树声等42人当选为军委委员。1975年1月,邓小平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1977年7月,华国锋被追认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1977年8月,华国锋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
1981年6月,邓小平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1982年9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十二大以后中央军委不再设常委。
1983年6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为军委副主席;张爱萍、余秋里、杨得志、洪学智为中央军委委员。这是中央军委历史上第三次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家政权的共同职能机构。
1987年11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赵紫阳任军委第一副主席,杨尚昆为军委常务副主席。
1988年4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赵紫阳、杨尚昆当选为副主席。
1989年11月,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杨尚昆为军委第一副主席,刘华清为军委副主席。
1992年10月,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刘华清、张震当选为军委副主席。从十四大起,中央军委不再设秘书长、副秘书长。
1993年3月,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华清、张震为副主席。
1995年9月,补选张万年、迟浩田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1997年9月,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为军委副主席。
1998年3月,江泽民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张万年、迟浩田为军委副主席。
1999年9月,增补胡锦涛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2002年11月,江泽民胡锦涛、郭伯雄、曹刚川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2005年3月,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郭伯雄、曹刚川、徐才厚当选为军委副主席。
5、军衔制度
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当时军衔的设置基本参照了苏联军队的军衔等级,军官分4等14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后来又增加了准尉军衔。士兵的分为2等5级,即: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评衔工作开始后,毛泽东表示不要大元帅军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按资历可评元帅军衔,但由于主要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工作,没授军衔。
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亲自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授元帅衔。同一天,周恩来总理为在京将官授衔,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首次授衔,共授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校级军官3.2万名,尉官49.8万名、准尉11.3万名。1956年和1958年各补授上将1名,到1965年共有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名,元帅和大将未增加。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军衔制仅仅实行10年就被取消了。198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经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于9月23日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服役条例》。 1988年10月1日,人民解放军实施新的军衔制度,共授将官军衔1452人,一级上将空缺,上将17名,他们是: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白冰、赵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诚汉、张震、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有5名女军官被授予少将军衔,有20位专家、教授被授予技术少将军衔;校官军衔18万人,尉官军衔40.5万人。截至2006年,共有108位高级军官和警官获得上将军衔和警衔。
6、十次大裁军
1950年5月,我军进行第一次大裁军。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550万,“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我军的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几乎是空白。1950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确定分期分批复员和转业百万余人。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停止,根据战争需要又进行了扩军。到1951年10月,军队总人数增加到627万,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1952年1月,我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总部和各机关以及国防军步兵部队人数减少,军兵种部队和院校人数扩大,其中还有95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300万人左右。
1953年8月,我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23.3%,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
1957年1月,我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到1958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院校。
1975年底,我军进行第五次大裁军。“文革”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裁军中,精简最多的是工程兵、铁道兵。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在第四次大裁军之后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公安部队番号,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0年,我军进行第六次大裁军。当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
1982年9月,我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
1985年,我军进行第八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这次裁军使我军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1997年9月,我军开始第九次大裁军。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在20世纪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2003年9月1日,我军进行裁减员额2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