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下级栏目
 
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
徽州婚嫁
嬉钟馗
五猖会
仗鼓舞
亮船会
重阳庙会
上九庙会
九华山庙会
淮北相山庙会
阜阳火把节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文化概览
     
 
民 风 民 俗
 
     
    1、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业、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开秧门:
    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歙县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休宁、屯溪这一带,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
    牛福会:
    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从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
    打锣封山:
    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
    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
    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对开张这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收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的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
    学艺:
    民国时期,学艺拜师必须经过中荐人出面,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般一年出师;木工学艺,则为三年,均无工资,师傅只供给伙食。三年升为伙计,师傅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营生。
    2、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3、嬉钟馗
    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今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
    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以求驱邪恶降神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为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
    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塥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有介事甚是热闹。
    4、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
    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
    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拉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
    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5、仗鼓舞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商舞蹈,又名“得胜鼓”。
    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
    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伏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旗,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6、亮船会
    歙县渔梁船民每逢农历闰月这年的九月或十月,用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亭、塔、楼、阁、牌坊、鲤鱼等,内燃烛灯。灯旁是乐队,笙歌齐奏,锣鼓喧天。
    亮船一共六对,其后还有好几只木船尾随。会期在渔梁坝练江上下游,各遨游一夜。波光灯影,十分壮观。
    亮船又叫水游,同时还有旱游,即岸上乡民们玩灯、敬各种菩萨。江中岸上,水游和旱游交相辉映,妙趣无穷,四乡百姓云集观赏,热闹非凡。
    7、重阳庙会
    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出唱到日落,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8、上九庙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9、九华山庙会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相传唐开元末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苦行禅修七十五载,于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圆寂,终年九十九岁。遗体置缸三年后,全身不坏,容貌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所说,金锁骸鸣,乃是菩萨应世,因而弟子们视其为地藏菩萨转世,尊其为金地藏,遂在神光岭建肉身塔供奉。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四方信徒、香客云集九华朝山进香、拜塔、朝拜天台,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民间艺人也趁此献艺,逐步形成了传统的九华山庙会。
    在庙会期间,九华山均要举办盛大纪念活动,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打地藏七”、“打佛七”、“水陆大法会”等佛事活动。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盛况空前。其中,守肉身塔仪式和僧众绕塔诵经的活动,通宵达旦,灯火辉煌,场面十分壮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禁止。1978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恢复“地藏法会”或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自1983年起九华山管理处(现管委会)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融佛事活动、旅游、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庙会,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高峰期中外来宾达数万人。今九华山庙会名播中外,颇具影响。
    10、淮北相山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古时,每春秋两季,淮北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11、阜阳火把节
    阜阳地区称中秋节为火把节。
    夜晚打火把游乡,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相传韩山童、刘福通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把响应,首克颍州。时有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
    其后不久,颍州民间每至中秋节晚上,青少年都要模仿红巾军,用秫秸、葵秸裹以稻草,到野外燃,摇来摇去,待燃尽返。当地习称“撂火把子”,至今不衰。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