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读者园地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下级栏目
 
采石矶
包公祠
凤阳明皇陵
亳州花戏楼
安徽第一民俗馆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文化概览
     
 
风 景 名 胜
 
     
采石矶
    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7公里处,为长江著名的“三矶”之一,突兀江流,险峻奇秀。唐代大诗人李采石矶白晚年在这里流连忘返,终老于此,写下许多不朽诗篇,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现存太白楼、李白纪念馆、捉月台等名胜古迹。李白墓园位于采石矶东南的青山。
包公祠
    包拯(公元999-1062年),合肥人,北宋著名“清官”。一生清廉刚正,执法严峻,受到历代人民的传颂。包公祠位于合肥市包河公园内,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祠内现存有清刻包公石像、包氏家谱、包氏家训包公祠、包公墨迹等珍贵文物。包公墓与包公祠遥遥相对,安葬着包拯遗骨。墓园内外树木成荫,建筑古朴庄重,环境肃穆幽静,与附近的包公祠等共同组成了包拯纪念区。
凤阳明皇陵
    凤阳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墓冢本身是没有多少可看的,只不过隆起的土堆上长满了青松和绿叶。但是神道上那排列整齐的石像和那巨大的皇陵碑是不应该错过的。整个神道上排列着31对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石人、石兽、石马,其数量为历代皇陵之最,造型浑厚古朴,雕刻精美,已有明代早期的艺术风格,历经六百多年依然形神俱备。顺着神道向前走便能见到皇陵碑,东边的一块碑是朱元璋为他母亲而立的,不知为何却没有碑文。西边是他亲自撰写皇陵碑,记录的是他的身世和戎马历程。石碑安放在巨大的石龟之上,若您想看看碑首上的盘龙和文字时,必须仰首,也许当时的统治阶级故意如此,以显示其威严。皇陵以前还有一座当时最大、最豪华的享堂,但是在明末农民起义中被张献中放大火烧毁,现在只能看到一些遗迹。
亳州花戏楼
    始建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的花戏楼比关帝庙晚20年,为当时山西、陕西两地的药材商出资建造,后又几经扩建修缮。
    整个建筑融会了南北建筑艺术风格,而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在皖北大地极为少见。其木雕、砖雕、亳州花戏楼石雕绝对可与皖南的三雕比肩。仅山门的正门上就密密麻麻镶有44副不同题材的砖雕,在厚不足二寸,宽不过咫尺的青砖上,雕刻者以切、勾、削、凿、剔等多种手法,将小小的一块砖透雕成数层,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绝妙的图案。最具功力的是直径只有5毫米的图孔,满球雕花,层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山门前一对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铸就的铁旗杆上,飞龙灵凤形神俱备,一阵风吹过,铃铛丁当作响,清脆、悠扬,细听别有一番情趣。戏楼除了木雕精美外,其彩绘也非常精彩。采用民间“一色三套平涂”的手法绘出,就像是中国的工笔重彩年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戏台两个场门的额书更是耐人寻味:“想当然”、“莫须有”。浏览花戏楼不可忽视了柱基上的石雕,虽然要屈膝弯腰,但那些古意盎然的浮雕会让您领略古雅之美。
    戏楼的大殿是亳州博物馆,在那里面可见到亳州地区,特别是曹操家族墓里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有陶、青瓷、象牙尺、墓砖等。其中带字的墓砖最具价值,上面的书法和历史文献价值都非常高。花戏楼的附属建筑也值得欣赏,岳王庙精致小巧,殿前也有秦桧夫妇的跪地像,很有些杭州岳王庙的味道;朱公祠的木雕可与花戏楼的木雕比美,只是少了彩绘。
安徽第一民俗馆
    三河古镇是镶嵌在巢湖西畔的一颗明珠,她灿烂的历史文明与民俗文化,集南北之所长,留下了千年历史走过的印记。安徽第一民俗馆就在这样一个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梦一样的古镇生了根。它生在一座以“八古”遗存著称的古街古民宅内。这是一所独具皖中明清建筑风格的两层木质小楼,小楼天井里,一棵玉兰树早已长出了屋顶。一千多件原来遗落在民间的古代民俗用品在这里被搜集起来,保护起来,一一陈列。
    从皖南到皖中、皖北,安徽省第一民俗馆将整个徽文化资源中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挖掘,更加细致地打造。这些民俗用品囊括了农业、渔业、纺织、手工作坊、刺绣、木雕、陶瓷以及吃住行等生活生产方面百类实物。
    打草鞋的筢子、烧灯草的灯盏、私塾先生带饭的饭围子、女子出嫁时携带的鞋桶、旧时做喜事用来敬酒的提托、十六两计量单位的秤、旱烟筒、打火石、梆子、送礼用的礼箩、取暖用的烘箱、保温用的茶壶篓子等等。其中,洗脚的凳子还专有个放袜子的抽格,很有特色。
    这些物件年头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近的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都已经淡出如今人们的生活。其中有的是制作精良的手工艺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笔洗”,乃是旧时官宦人家或书香世家用以洗刷毛笔的器皿。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青瓷、白瓷蓝花茶具、酒杯。有的是农家在生产劳作中逐步改良出的用具,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如轧花机,是用来将棉籽与棉花分开的手工木器,还有用竹子做成的弓形锯等等。用竹子编织成的漏米的用具最能节省时间和人力。有的是几千年封建礼教遗留下来的产物,如反映封建制度下妇女受压迫受束缚不能解放的“三寸金莲小鞋”。还有用来唱傩戏的鼙鼓。
    一一细数这些民俗传统文化物品的产生与发展,好比是一部记录古代徽文化的“民俗志”,是一块块刻满远古信息的“活化石”,是一颗颗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