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 |
|
|
|
|
|
建国前的安徽公路
两条旅游路线:
青阳县五溪桥至九华山二圣殿公路。九华山在皖南青阳县境,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由于交通梗阻,唐朝以前,几乎湮没无闻。后朝鲜人金乔觉(地藏)来此修佛,四方僧侣接踵而至,游人渐多。省建设厅决定修这条旅游路线。当时财政特别困难,经费无力解决,经财政厅与安徽省地方银行商妥,以省屯、芜(湖)华(九华山)两路行车权及其全部财产作抵押,借款35万元。省公路局成立工程处负责施工。抗日战争爆发,工程处撤至江北,工程随告停顿。
汤口至茅篷公路。黄山位于皖南山区,横亘歙县、太平、黟县、休宁,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长江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驰名中外,被誉称“天下第一奇山”。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有“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之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评语。但因交通困难,游人寥落。1934年省屯路建成,打开了通向黄山的大门。1935年5月省建设厅向华洋义赈会筹得经费10万元,省公路局抽调华敬熙工程师等前往黄山组织施工。从省屯路的汤口至黄山茅篷(逍遥亭),全长3公里,建成通车。
其他公路:
1932年——1933年底兴建了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即京芜、宣长和杭徽3条三省联络公路。1934年修建公路的重点移到皖北,修建了其他公路:宿(县)砀(山)路,长40公里;正(阳关)固(始)路皖段,长78公里;蒙(城)永(城)路皖段,长62公里;涡(阳)永(城)路段,长40公里;涡(阳)新(兴集)路,长25公里;阜(阳)周(家口)路皖段,长75公里。阜(阳)鮦(阳城)路,长100公里,东接安徽各公路,西通河南省驻马店;太(和)周(家口)路,长30公里;临(泉)周(家口)路,皖境长28公里;天(长)扬(州)路皖段,长30公里;滁(县)六(合)路皖段,25公里。
三省和七省公路会议规定修建的4条军用路线:霍诸路、青独路、六石路、山毛路,长105公里。
县道的修建。
桥梁工程:京芜路皖段新建桥梁有12座,桥面宽5.49米,可载重10吨。其中的京芜路大桥可为代表性。
制定关于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例如:《安徽省建筑公路官民合办条例》;《安徽省建筑公路征用土地条例》;《安徽省道征用土地人工规程》;《安徽省公路测量规程》;《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工程督察办法》;《桥梁设计暂行准则》;《公路植树保护及奖惩统一办法》;《各省市人力兽力车辆通行公路管理规则》等。对兴筑公路的进度、标准质量和安全行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民国26年(1937年)至民国34年(1945年)为公路的破坏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阻止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彻底地破坏了安徽的公路。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全省仅保留了未被日军侵占的屯溪周围的4条公路和立煌附近的2条公路,约400公里。当时,在敌强我弱、敌进我退的态势下,彻底地破坏公路是阻止敌人攻势的方法之一,但却使4000多公里的公路毁于一旦。公路的破坏,表明了在战争时期公路、桥梁受军事的制约并直接影响着军事行动。这个时期,国民党政权管辖的地区,采取恢复古代驿道的办法,维持交通联络和物资运输,虽然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但也是符合当时客观条件的有效措施。对解决战时的交通困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四)、民国34年(1945年)至民国38年(1949年)4月为公路的抢修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初期,安徽用较快的速度,采用简易的措施,临时抢修了一些公路,以适应战后复员、接收的要求。随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由于其军事运输的需要,安徽又紧急抢修了几条公路。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也采取毁路阻敌的方法,对国民党军运公路进行不断的破坏;加之1946——1948年3年间暴雨和洪水对公路的毁坏,使这个时期安徽的公路基本处于抢修与破坏频繁交替的状态。最后在国民党军队溃逃时,公路、桥梁又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安徽全境解放时,全省仅有公路2088公里,勉强可以通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