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内检索 | |
|
|
|
|
|
建国前的安徽公路
安徽古代陆路交通比较发达。远在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安徽就有一条联接河南,长达数百里可供车行的陆地——“鄂君启节大道”。清末,安徽有官路1075公里、大路6250公里。绝 大部分陆路是近、现代公路的基本路线,其中淮北平原上的一些官路和大路,只需略加培修,即可通行汽车。早期的安徽公路是在这些陆路的基础上创建的。
为使陆路交通不受江河阻隔,安徽古代亦修建了多种类型的桥梁。如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征南唐时,曾在长江上架设过浮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始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竣工的歙县太平桥,全长294米,16孔的大型石拱桥,是安徽现存最长的古石拱桥。自二十世纪20年代末起通行汽车,经加固整修,沿用至今。
从辛亥革命成功至民国38年(1949年)4月国民党在安徽统治结束止,安徽公路经历了创建、发展、破坏、抢修等四个时期。
(一)、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0年(1931年)为公路的创建时期
民国初期,安徽在北洋军阀倪嗣冲的统治下,未能举办对社会有益的公路事业。直至民国9年(1920年),才由绅商购买汽车,利用泗县至五河的大路,稍加修整,通车营运。这是安徽最早的汽车路。民国11年(1922年)省道局督修的怀宁(今安庆市)至集贤关公路,是安徽第一条官办公路。随后,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又修建了数百公里公路。大都是简易的土路,仅可勉强通行汽车。安徽先从淮北平原创建了公路,表明了公路是以古代陆路为基础;平原地区修建公路比较容易,以最小的耗费达到通行汽车、改善行旅条件的目的。公路与政治的关系至为密切。安徽第一条官办公路,从政治中心省会安庆开始,逐步地向周围延伸发展。主要有:安庆通往北京的官路,经桐城、舒城、合肥、定远、黄泥铺、临淮镇(关)、固镇驿(县)、大店驿、宿州、夹沟驿通往北京。在安徽省境内长485公里,是当时安徽最长、最重要的一条官路。
清末遗留有官路1075余公里,大路6250余公里。是历代劳动人民辛勤筑成的道路,基本构成了以省会安庆为中心的全省陆路交通网,与邻省贯通。主要路线:
联接江苏省的五条路线,由安庆过长江经池州、青阳、南陵、芜湖、当涂、慈湖通往南京的官路,在安徽省境内长275公里,是江南一条主要的官路;由黄泥铺经滁州至省界,长95公里;由当涂经宣城至省界,长120公里;由宣城经广德至省界,长120公里;由大店驿经灵璧、泗州(泗县)至省界,长90公里。
联接浙江省的两条路线,由歙县经苏村至省界,长70公里;由五渡经小川口至省界,长35公里。
联接江西省的两条路线,由宣城经宁国、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至省界,长305公里,是江南一条主要的大路;由桐城经潜山、太湖、宿松至省界,长155公里;由舒城经霍山、英山至省界,长220公里。
联接河南省的四条路线,由宿州经百善驿、铁佛寺至省界,长50公里;由庐州(合肥)经六安、正阳关、颍上、颍州(阜阳)、太和、亳州至省界,长455公里,是安徽最长的一条大路;由颍州经临泉、鮦阳城至省界,长82公里;由颍州经地里城至省界,长58公里。
这些经过数千年历史形成的道路,便利官民,促进生产,在当时确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后来创建的公路,基本上以它为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利用这些道路组织驿运。
第一条官办公路的诞生。怀宁城(今安庆市)至集贤关,全长10公里,是安庆通往北京官路的第一小段。民国11年(1922年)4月开工兴筑,也是正规修筑公路之始。8月建造了荷仙桥(第一桥)和蔡家桥(第二桥),至今犹存。
初期的公路测量与修建。
1927年12月省府第十七次委员会提案经决议通过,1928年2月技术人员开始测量修建合巢路。合巢路长73公里,1930年6月通车。安合路,1928年12月开工,1929年通车。休(宁)绩(溪)路,1929年夏修建,路基宽为6.5米,桥梁尽量利用古石拱桥,歙县的太平桥、休宁的梅林桥、绩溪的临溪桥、曹渡桥。这是由省建设厅在皖南山区督修的第一段公路。芜(湖)当(涂)路,为安庆通往首都南京的一段路,募集公债兴建。长30公里,1929年5月开工,年底竣工。六(安)寿(县)路,1928年底开工。经费不足,省建设厅提请省府令沿途各县自行筹建,31年1月竣工。
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永济桥。永济桥位于石埭县(今石台县)治广阳镇,跨越舒溪河,是安徽省境内第一座可通行汽车的大桥。
原广阳镇两岸交通,常以渡船维持,民国9年(1920年)农历5月18日城内按惯例举行庙会,时值梅雨汛期。河水陡涨,渡船不能起锚,但赶庙会的四乡群众仍争先恐后涌上渡船,催促船工冒险开渡。行至河中,渡船倾覆,溺死20余人,震动全县。修建桥梁,刻不容缓,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安徽,政府不可能投资建桥,只好由旅居在省外的石台人陈劭吾、陈一甫兄弟和太平县的陈少舟等实业界人士出面联系协商,采用募捐的办法,集资银币14万元,解决了建桥经费问题。同时组建了建桥董事会,负责筹建。 由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陈范有、庚宗桂、郑敏之在美国教授裴特生的指导下勘测设计,考察,选定桥位,决定桥型。永济桥共11孔,全长185米,桥面净宽5.5米。于民国14年(1925年)正式建成,是安徽可通行汽车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竣工之日,南北桥头张灯结彩,举行剪彩典礼,桥上及两岸群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民国23年(1934年)省(安庆)屯(溪)公路建成后,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这座被誉为“皖南巨工”的大型桥梁,在抗日战争初期,竟被国民党某工兵连的赵连长擅自下令炸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