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黄山市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旅游景观

歙县

    在举世闻名的黄山脚下,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歙即翕,山水合聚之意。这里江水如境、古桥作虹、峰峦如屏,享有山城、水城、桥城之誉。
    这里文风昌盛,英才辈出。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明清时期,有进士 623人,状元6人,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人中,有13人的著述收入《四库全书》。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和“父子尚书”的佳话不时传为美谈。著名戏曲作家汪道昆、“扬州八怪”中罗聘、汪士慎和《资本论》中提到的理财家王茂荫、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国画大师黄宾虹等一大批英才豪杰的家乡均在歙县。还有源源流长的各种文化艺术流派,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版画、歙派雕刻、徽派园林建筑等,都在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
    全县有地面文物 600多处,其中以“民居、祠堂、牌坊”三绝而见誉,被中外建筑专家学者们称作“自然形成的一座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1、南谯楼
    位于歙县县城内。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
    始建于隋末,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阙,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有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
    古称富资里。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
许村    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亭桥:升平桥 高阳桥 大观亭 青山桥
    牌坊:薇省坊 三朝典翰坊 双寿承恩坊 五马坊 双节坊 冰清玉洁坊 大郡伯第坊
    祠堂:云溪堂 大墓祠 大邦伯 观察第
    井  :福泉井 免征古井
    其他:清代石碾 美人靠 徽安古官道 墙里门 仪耘小学 任公钓台 古民居 大刀石 狮子盼果盒 马头墙 箬岭关

3、唐模古村
唐模古村     距歙县十余公里。
    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村中田园风光幽雅别致、亭坊街桥古韵悠悠,特别是水口园林和潺潺水街,使人备感阴柔与平和。唐模以千年银杏之茂、修造“西湖”之肖、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遐迩闻名,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2007年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4、渔梁坝
渔梁坝    系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雄村
    古名洪村,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
    “四世一品坊”,四柱冲天,三间三楼,专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及其祖上三代而建。二楼额枋上刻有曹文埴和他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和官街。世袭官威,世代显赫,故称四世一品。
    “大中丞坊”(光分列爵坊),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大中丞”是官名,明清各省的巡抚称“中丞”,这里指的是明成化年间进士曹祥、隆庆年间进士曹楼和清代进士曹文埴,同时,牌坊上还镌刻了明代曹氏家族中举者和显宦的姓名。“光分列爵”是对曹氏家族里成就最显赫的人进行的褒奖。

6、竹山书院
    位于歙县雄村。
竹山书院     建于乾隆二十年(1756),为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怡在弥留之际遗命两个儿子曹翰屏、曹暎青所建。书院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园林建筑,由清旷轩、文昌阁、桂花圃组成。
    书院设堂讲学的地方叫清旷轩,轩厅正壁嵌着的曹学诗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告诉我们名称的由来。清旷轩还有一个称谓叫桂花厅,因轩前小巧的庭院中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曹氏家族写有族约:凡族人中有中举者,可在庭院中植树一棵。桂花厅东北侧有一座双层八角形亭阁,叫“文昌阁”,又名“凌云阁”。此阁建于清代,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亭脊有狮、虎、形装饰,亭翼角下有“金雀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