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论坛
 

观点:先改革户籍,还是先解决社会保障?
    现有改革是财富在主导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丁金宏)
    中国每年城市人口1%以上的上升幅度,分摊到全国还好,都集中在大城市,那就是1300万以上的人口压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城市不愿意放开户口限制最关键的一点。
11    这就造成了中央政府对户口是放开的,但是地方政府却依然十分保守的现象。虽然江苏等地都在探索放开户籍限制,但是绝对没有想象的那样放开。真正进入城市还是有条件的,比如要买七、八十平米的房子,也就是说要花钱进门。而这一点,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尤为严重。显然,在这种政策的背后,是财富而不是公正在起主导作用。
    户口并没有限制住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而且还要有相当多的农村人口往外走,速度不会很慢。而一个劳动力的迁移,跟随的是他对家庭的供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中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无法顺利进行,最大的根源在于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而国外城乡之间没有户口限制,也源于覆盖在他们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
    经过几年的探讨和争论,社会和学者的观点已经趋同,那就是,改总是要改的,关键是先改户籍制度,还是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拉美的城市化已经造成了大城市病,这是我们不愿意走的一条路。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革思路不变就没有出路
    (中国警察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王太元)
    为什么二十多年一直提户籍改革却一直没有解决问题?难道真的只是客观困难?户籍改革一直无法深入进行,有很多的主观原因。最直接的主观原因就是,人们错认因果,把全部怨气、全部力量和全部希望都集中于户籍制度这个毛之上,其实没有看到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社会惯例的制度之皮。不用制度去改制度,户籍改革不仅慢,而且依然是个假问题。
    世界各国的户籍制度,都是依法收集、确认、提供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把“社会生产、生活决定户口属性与类型”的正确关系搞颠倒了,变成了有户口才有生产、生活资格,变成了用户口本分配诸多领域的权益。
    提倡、关注并参与户籍改革二十多年的我,理解公众害怕被诸多相关领域相互推脱责任的正常担心,但我相信,与看似激进却无从下手、难以实施甚至可能造成诸多麻烦的“捆绑销售”思路相比,“分进合击”改革思路,看似缓慢却切实可行且社会风险不大。
    直接根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的“分进合击”改革思路,概括起来就是“整体脱钩,分头实施,稳步合成,促进和谐”:
    “整体脱钩”:尽快在现代信息、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下实现全国“城乡户口登记管理无区别化”,使户籍属性不再充当各部门、各地区给公民不同待遇的行政技术条件与保障;
    “分头实施”:“让户籍与利益脱钩”,原先得到户籍制度掩护的人事、劳动、教育、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再也不能有“限某某户口”之类规则,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本来就属于职权范围因而无可推脱的改革;
    “稳步合成”:诸多领域分头进行的改革,使各个相关人口群体分别受益,比用一个户口让一个人受益的社会效益要大得多,一个一个具体规定不断变革的“短促突击”似乎难受,但实际收效远比“看上去很美”的“整体转轨”大得多、也快得多;
    “促进和谐”:也就是在积极改革的同时将其稳步固化为法律制度,从而实现全国城乡人口各项权益的法治公平,形成政府依法规范、单位市场调节、个人自主负责的迁徙自由格局,从而完成所谓“户籍变革。(中国经济周刊)

应该从雪灾中吸取六大教训
    我国南方地区持续的雨雪、冰冻天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给交通22运输、煤电供应带来了严重影响。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1月28日14时,雨雪灾害已造成14个省(区、市)7786.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4人。痛定思痛,至少应该从雪灾中吸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训。
    其一,建立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
    应该承认,我们的雪灾预报系统现在还不如美国、德国等国家。
    2005年12月,一场暴风雪光顾美国东北部。早在12月3日,美国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警告。在纽约市,各大报纸和电视广播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等体质较弱者做好防寒准备。”
    当年11月,德国也普降大雪,虽然受灾范围很广,但损失却不大。究其因,应先归功于德国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
    其二,在防范意识上要足够重视。
    不少南方地区的政府部门,在观念上认为防寒是北方地区需要考虑的事情,再加上最近几年“暖冬”之说开始流行,似乎冬天真的不会冷了一样。在这样一种意识引导下,在制订当地生产计划、安排当地群众生活的时候,自然就很少会考虑“防寒”问题。
    如,武汉市在遭遇50年不遇的冰雪低温天气后,市区多处供水管道冻裂,造成大面积停水事故。事后检查得知,很多供水管道本身的抗冻能力就不够,一些供水设施采用的材料甚至存在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问题。
    又如贵州省因为凝冻天气,造成供电设施倒塌,电缆断裂的问题,也是供电部门当初在建设的时候对恶劣天气估计不足,导致这些设施、电缆在承重、抗冻设计上存在缺陷。
    再拿电煤短缺来说,雨雪天气才持续了半个多月,全国因“无米下炊”而被迫关停的发电机组就达4099万千瓦,致使许多地方不得不拉闸限电。这与其说是雪灾所致,不如说是电煤管理机制出了问题。在我国,多数火电厂都以10至12天作为正常电煤库存量,5天作为警戒线。而在美国,火电厂的电煤库存量都保持在40天左右,一般的灾害性天气不会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两相对比,我们的抗灾能力为何脆弱,可见一斑。
    其三,应急预案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之上。
    预案不能只是纸面预案,还应有实际行动,有组织配置,有群众监督。预案必须落到实处。
    如果应急预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如,江西九江大桥因雨雪天气被阻断后,2万余辆车绵延30公里被堵3天,而江西省只有一辆铲雪车,紧急调来后却没人会开,连除冰用的化学品,该省也没有及时购置调配。建立在这种应急预案上的抗灾能力,怎能不脆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新泽西州交通局在大雪尚未来临之前就准备了600辆扫雪车,并准备随时再雇1100辆车,该州还准备了15万吨除雪剂,并在大雪到来前开始往道路上撒。
    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不能搞形式主义的。政府在面对大雪冰冻天气的预案里,应更多地从城市居民生活的细节来考虑,在疏通交通上,应配套一些铲雪车作为基础设备,加大一些投入增加大型扫雪工具,尽快清除路面积雪。在“菜篮子”供应上,针对雪天运输跟不上的情况,应进行一定的生产储备或综合调度,这些都应有预案。
    此外,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单凭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应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这样才能将灾害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制定一些细化的社会性预案,并将其公示出来告诉商家和市民,一旦灾害来临时怎么做。这样,一旦极端天气来临,人们就不会慌乱,可以按照预案应对。
    其四,不能再无休止地破坏自然环境了。
    1月28日中央气象台副台长毕宝贵表示,这次异常天气的形成除了和南方近期水汽过于充足有关之外,还和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污染、生活垃圾越来越严重、对资源的无度使用和浪费有关。
    天已不再是当年的天,过去南方是一年下一次甚至一年下几次雪,现在成了N年下一次雪,大自然翻脸了,她是在报复我们,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提醒人类,大自然的忍耐是有限的,无休止地排放废气与污染物,招来的必然是难咽的苦果。
    其五,必须建立必要的惩戒体系。
    大雪过后,不扫门前雪的尴尬局面在不少地方出现。这跟我们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有很大的关系。
    为防“雪后大堵车”,德国法律规定,如果大雪后车主敢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两旁阻碍交通的,就将面临数百欧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在美国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的第二天中午前把雪清扫干净,否则初犯者将被罚100美元,如果一个冬季被罚三次,还将面临90天的监禁。在我们这里,有些人不仅不积极化解灾害,还趁机大发灾难财,有的将普通盒饭每盒卖到50元,有的将蜡烛价格上涨十倍,凡此种种,是可忍孰不可忍?对此,都应提前建立必要的惩戒体系。
    其六,必须加强应对灾害方面的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小学就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这样一来,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减轻政府的负担。以2005年美国东北部暴雪为例,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并管教家人不随便外出,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抓得紧,大量旅客就不会明知有危险而纷纷涌向车站,也就可能避免饿死、冻死的危险。(人民网)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