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民情
 

武汉30多家公园免费后异常火爆 折射公众诉求
    近年来,武汉市30多家公园在“是否应该免费开放”的争议声中,纷纷敞开大门,人流激增。武汉市政府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认为,免费开放使广大市民再也不必为掏钱买门票而对美丽的公园望而却步,火爆的现实反映了老百姓对休闲的真实需求,也说明更多的公园应该实现功能上的回归,真正做到姓“公”。
    30多家公园免费开放
    建园90多年的中山公园地处汉口的商业繁华地段,占地面积500多亩,绿化覆盖率达97%,被称为“都市绿洲”。2001年“五一”前夕,武汉市政府决定将改造后的中山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一时间,中山公园沸腾了,每天入园人数达到3万多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公园是否应该免费开放,人们议论纷纷,但公园姓“公”的论点始终占据主流。几年时间里,武汉市30多家公园相继免费纳客。
    今年春节,位于武汉市的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听涛景区公园开始实行免票。60多岁的周大爷因此第一次与家人游览了东湖景区。他说,由于舍不得买30元一张的门票,他很多次都是过门而不入。
    在中山公园,从北京回武汉探亲的吴先生说,他每次回家都会陪父母逛逛免费的中山公园、解放公园、汉口江滩等景点。这些地方离家近,闹中取静,风景优美,“至于那些收费景点门票太贵,全家人玩一趟得花费几百元钱,很不划算”。
    家住汉口的郑女士每月收入1000多元,除了吃饭、还房贷、买衣服,所剩无几。她说:“我们一家三口如果到黄鹤楼公园游玩,光门票就得花150元,真是承受不起。黄鹤楼作为名胜古迹,属于人们的共同财产,不应该让普通百姓花高价去观赏。”
    公园免费开放并非人满为患
    武汉市的30多家公园免费开放后,市民休闲游玩有了更多的好去处。
    据了解,免费开放前,解放公园每天客流量只有千人左右,免费开放后,入园人数成倍增加,黄金周更是人山人海,今年“五一”期间达到33万人次。中山公园免费开放后,年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相当于此前的3倍,今年“十一”长假接待了60多万人次参观。
    对于是否担心人满为患,解放公园管理处主任章勤春说,他最初也是忧心忡忡,担心人多了,公园内的公共设施损坏、安全和卫生等问题会日益突出。如今,随着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市民素质的逐渐提高,这种顾虑早已烟消云散。
    2006年“十一”前夕,解放公园改造后免费开张,章勤春等人“如临大敌”,安排了40名保洁员昼夜值守,并预备了40名保洁员作为替补,不曾想却没派上用场。当时客流量虽然比以往多出一倍,垃圾却少了一半。
    有的市民看到地上有乱扔的广告纸,会主动拾起来放进垃圾箱。新增的数万平方米绿地基本没有受到损毁,数百万盆鲜花无一丢失。“市民的文明素质不可低估啊!”章勤春感叹道。
    公园回归公众是大势所趋
    “人满为患”和“经费紧张”是“公园是否应该免费开放”争议最多的两大话题。
    公园本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其多年来基本上是靠公园自行创收“以园养园”。城市公园收入一般分为三大块,即门票收入、商业店铺收入和游乐经营收入,大约各占1/3。
    为了解决公园的后顾之忧,武汉市、区两级政府对30多家免费开放的公园予以财政补贴,真正实现了公园姓“公”。据章勤春介绍,解放公园的一年收入约为700万元,公园有180多名在职职工、260多名退休职工,运转十分艰难。2004年实行免费开放后,武汉市财政给该园补贴了700万元,并逐年增加,2007年财政补贴达到1100万元,目前公园的运转状况好多了。
    武汉市园林局公园和广场管理处处长吴克坚说,近几年,武汉市、区两级政府还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300多个街头小森林、社区小公园,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
    身为武汉市公园协会会长的章勤春认为,公园免费开放,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许多国家的公园都是免费开放的,或许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财政状况也不一样,但公园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
    中山公园管理处主任董汉生也坦陈了公园免费开放后面临的新的管理课题。他说,人们到公园游玩都希望有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但公园里的“噪音扰民”现象颇让他头疼。
    据了解,在中山公园有七八个演唱班子,噪音相当大,市民意见多,公园方面多次劝阻无效。而1997年出台的《武汉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相对于这些新矛盾、新问题,显然有些过时。董汉生呼吁,尽快修订法律法规,以完善公园的管理机制。(新华网)

中国移动日赚2亿元 为何不取消漫游费?
    8月17日,中国移动公布中期业绩,2007年上半年盈利创新高,接近380亿元,平均每天净赚超过2亿元。
移动    每天赚2亿,说明了什么?在中移动看来,这显示了它的业绩,说明了中移动领导班子的能耐。但中移动之所以能大幅度盈利,是中国通讯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老百姓手上的手机越来越多,话费自然也会增多,这是从市场的角度看。而中移动属于没有充分竞争的行业,不就是几家公司瓜分天下吗?作为垄断企业,想不赚钱都难。
    可这每天净赚的2亿元中,有多少来自企业提高效率、加强管理、技术更新;又有多少是变着法儿掏老百姓的口袋?
    每天赚2亿,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照理说,中移动是国有企业,它的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它赚的钱也是全国人民的,现在它每天赚2亿,半年赚了380亿元,应该让老百姓也沾点光。但是,没门儿。它赚再多的钱,对老百姓也没有好处。有关专家认为,垄断背景下央企巨额利润结余全部由自己支配,以及科学分配体系、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某些央企职务消费过高、收入增长过快,与普通行业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于是我们看到,央企“十二强”员工的平均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是中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10倍。垄断企业赚的钱变相地通过福利、奖金等方式惠及本部门、本行业的人员。央企名义上归全民所有,但公众并不享有收益权,央企赚再多的钱,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成为它自己的“家庭盛宴”,对老百姓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现在,虽然国家打算对央企实行分红,但还只是一个打算。
    既然中移动多赚的钱来自老百姓的腰包,既然赚了钱也不能造福人民,那还不如少赚点好。比如,通过降低通讯价格,取消漫游费等,直接让利于民,那才是值得欢呼的。(中国青年报)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