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国家统计局10月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9.2%。农村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增长44.9%,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年均实际增长6.2%。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消费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高品质食品消费增加,膳食营养改善。居民食品消费的基本特征是:消费水平提高,在家饮食支出比重下降,在外饮食支出比重提高;消费质量改善,肉、蛋、奶、水产品等消费量增多,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来看,粮食人均消费量由2002年的78.4千克降至2006年的75.9千克,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8.4%下降到7.9%。在外用餐支出大幅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691元,比2002年增长了67.3%,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8.2%上升到22.2%。
2006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水平达到1217元,比2002年增长了43.5%。与2002年比较,农村居民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消费量有所下降,但肉、蛋、奶、水产品等具有较高质量的消费数量增加。从膳食结构看,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食品消费的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全面的改善。
(二)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03-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多,家用汽车、空调、电脑、移动电话等每百户拥有量不断增加。
(三)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了3平方米,增长了15.8%。购房建房支出972元,比2002年增长了81.3%。自有住房拥有率2006年为87%,比200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与2002年比较,2006年农村居民居住质量的综合指数达到39.5%,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30.7平方米,增长15.5%。从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来看,一是住房卫生条件改善。二是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增加。三是饮用水更加卫生。四是住房外部环境改善。
(四)购买成衣增加,衣着成衣化趋势明显。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902元,比2002年增长了52.6%。2006年农村居民衣着消费168元,其中用于购买成衣的支出人均113元,比2002年增长85.0%,占衣着消费支出的67.1%,比2002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购买成衣人均2.3件,比2002年增长65.4%。(中国新闻网)
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据国家统计局10月25 日发布的数据,2007年国内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9月份增长17.0%),比上年同期增加2.4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在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出口达8782亿美元,增长27.1%,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目的就是要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7年我国消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及消费热点的形成。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自然就会提高。
此外,前三季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到920万人,已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02%。就业队伍的扩大有利于扩大消费。
我国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降低了居民未来支出的压力,有利于刺激消费。
前三季度,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达3089亿元,增长29.5%。9月末,全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也在增多,覆盖面继续扩大,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2007年都有了较大的增加。
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及消费热点的形成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一些产业链较长的消费增长较快。前三季度,我国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长38.1%,家具类增长38.7%,建筑及装潢类增长43.3%。
随着改善民生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预计未来的居民消费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加上社会各项保障制度在不断加以完善,消费热点升级换代还会进一步强化,预期未来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将会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华网)
消费领域8大“不和谐”现象
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母建华9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诚信兴商”高层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但一些经营者不讲诚信,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些消费领域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
玩弄概念,普通材料摇身变为高科技材料。一些经营者利用“轰炸式”的虚假广告宣传,误导消费。如2007年上半年曝光的“胡师傅不粘锅”事件,将普通的铝合金锅材料宣传成“航天技术”“高科技”材料。
乱改合同,强迫消费者接受。一些经营者随意变更消费合同,不采取一对一有效告知消费者的方式,而是公告公示,强迫消费者接受。如部分银行收取银行卡年费、短信服务强制定制等。
故意违约,捂房不卖只为高价。目前,故意违约现象在房地产行业表现明显。部分开发商主动违约,并支付给消费者一定违约金,目的是将商品房以更高价格转卖,赚取更多利润。
自设行规,限制消费者权利。一些经营者将行业规定强加于消费者,限制消费者行使正当权利。如一些饭店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或收取开瓶费等。实际上,这类行规只能作为自律性条款,并不能对消费者产生法律效力。
滥用国际惯例,只选对自己有利的。一些经营者在处理与消费者纠纷时,“选择性”地引用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惯例,回避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如国外航空公司有对因超额售票无法登机的消费者给予一定数额赔偿的惯例,但国内有的航空公司只引进超额售票的做法,却不对因超售而无法登机的消费者进行补偿。
双重标准,助长消费歧视。经营者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根据消费者身份或地域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实施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如一些跨国食品公司对外国消费者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对中国消费者却没有同样的承诺。
商业贿赂,成本转嫁消费者。经营者因商业贿赂而产生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4312起,主要集中在医药购销、商业零售、建筑、旅游等领域。
价格同盟,集体涨价变相谋利。一些行业、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不是以技术创新的方式争取有利地位,而是通过同行议价集体涨价,从而变相获取垄断利润。如近期方便面、饮用水、快餐等行业集体涨价,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