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
 

安徽农资综合直补方案出台
    2007年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因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种粮成本增支影响的补助力度,拨付我省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6.5亿元,同比增长140%。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省财政厅已印发《安徽省2007年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工作方案》,对直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
    2007年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分配,以2006年小麦、稻谷的播种面积为主要依据,向“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提升行动”良种良法示范户适当倾斜。补贴资金一次性安排和拨付到位,一次性发放给农民。
    补贴资金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到市、县(区),其中,小麦、稻谷播种面积因素占60%,产量因素占40%。对按照上述办法初步分配补贴资金后,每亩补贴水平不足14元的县(市、区),按照每亩14元标准补足补贴资金。
    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分解落实到每个农户原则上以播种面积为依据。对“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提升行动”良种良法示范户,在正常分配基础上,按照示范面积以每亩6元标准再增加各有关市、县(区)补贴资金。
    补贴资金分解落实到每个农户后,每个农户的补贴依据、标准和补贴数额必须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后,再通过财政补贴农民“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严禁将补贴资金顶抵任何费用。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原则上要在8月底完成,晚稻产区可推迟到9月底。
(安徽日报)

三大产业助推小岗村实现二次飞跃
    曾经担任过小岗村村委会主任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今年66岁之际有了个新职务:小岗村事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他最大的任务就是带领年轻人按照村里制定的三大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村级工业战略,实现小岗村致富的目标。
    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岗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根据本村实际制定了“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的三大产业发展战略。
    严俊昌和几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当选为建设项目的决策代表。“我这把老骨头又成天晒在田地里、跑在工地上。民主决策,我不能失职啊!”严俊昌笑着说。
    据小岗村的村民反映,三大产业战略的明确提出,让渴望致富的村民知道劲往哪里使了,也让干部的精神头更足了。严俊昌认为,小岗村将由此迎来第二次飞跃。
    使小岗村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壮举发生在29年前。在这个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凤阳县的小村子,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秘密签下“生死契约”,率先实施了“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制改革。
    这场改革后来得到政府的认可,推广到全国。“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期”。
    严俊昌说,小岗村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不仅结束了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
    健在的另一位“大包干”带头人、今年60岁的关友江说,“大包干”解决了温饱但没能实现富裕。国家实施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后,小岗村农民为之欢欣鼓舞,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在寻找致富新路。
    三大产业战略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而在5年前还是2500元。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小岗村已经建起179个双孢菇生产大棚,每个大棚年利润8000余元。全村推广了500亩优质葡萄品种,给种植户带来人均创收2500元的效益。小岗村还通过“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起循环利用的高效绿色农产品基地。
    “大包干”纪念馆红色旅游、农家乐生态游也在促进小岗村振兴发展。据统计,“大包干”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
    同样参加过当年秘密按手印的农村改革见证人严金昌也是小岗村事务管理委员会委员。眼下他正忙着引进村外资金,创办一家管件生产企业,明年初投产后将帮助50名至60名本村农民挣到每月千元左右的工资。
    如今小岗村村级工业明显起步。日产500吨面粉的一个加工企业已经完成一期2300万元的投资,正在进行二期工程施工;“大包干”纯净水厂已建成;投资800万元的小岗村复合板厂也在兴建中。(新华网)

新农村建设要避免“五重五轻”
    新农村建设推进给广大农村带来了众多可喜变化,但综合各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就会发现,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五重五轻”的失衡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重“点”的包装,轻“面”的延展。在一些地方领导看来,抓好“试点”就是工作“亮点”,且在选择试点上走“捷径”,专门把那些自然禀赋较好、经济基础较优、交通较为便利的村庄作为“试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是集中向“试点”倾斜。“点”的装饰可谓焕然一新,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绝大多数“一般化”或“条件差”的村庄,基本上是“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工作只做到了“点”上,而发展不到“面”上,其结果是“点”更亮了,“面”变暗了,局部更突出了,整体差距更明显了。
消费    重“说”的功夫,轻“做”的招术。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无想法、二无规划、三无措施”的村子为数甚多,一些地方还是处于“过去咋干还咋干,穿着新鞋走老路”的状况。有的村干部甚至认为,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民吃穿不愁了,农业税又全免了,维持下去就很好了,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建设口号跟着喊,看着别人怎么干,没钱没物不想干,顺其自然少流汗。”另有一些地方,虽然有细致的规划、科学的部署,但落实到行动上时,却是雷声大雨点稀。
    重“看”的美丽,轻“用”的实效。一些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搞,从哪里着眼入手,胸中无底数,工作没措施,思想没上位,于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一些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好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如把主要精力、财力和人力一味放在村容村貌的“改观”和“环境卫生”上,“表象化、简单化、单一化、片面化、局部化”的倾向严重,有的生搬硬套外地模式,盲目跟风,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和局部特征,千篇一律。这种只看重外在形象,不注重内容实效的现象,说明少数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模糊不清,忽视了其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的实用性。
    重“旧”的模式,轻“新”的理念。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少数干部中却存在“坐等观望、满足现状、维持局面、不思进取”等种种守旧思想和消极观念,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粗放型生产及由此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散式加工和作坊式生产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靠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表面的“新农村”,制约了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型农业转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缓慢。
    重短期热潮,轻长期坚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举世瞩目的民心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时间一长,一些基层干部难免滋生消极情绪,工作被动观望,推一步走一步,上级部门抓得紧时就投入精力,紧锣密鼓搞建设;稍一放松时就思想懈怠,偃旗息鼓无声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持久性,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人民日报)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