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程度更甚 有多少乡村干部在“兼职”开发商?
安徽凤台县朱马店镇徐桥村数十亩耕地上,一幢幢上下两层的红砖房正拔地而起,有的已经落成,有的建设过半,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这些房屋是由徐桥村党支部书记谢玉奎、村委会主任徐国远等人“开发”的,说是“建设新农村”而且还有“规划”――200亩耕地用于房屋和街道建设。村里不准农民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房,农民必须购买村干部“开发”的高价房。
乡村干部当起了“兼职”开发商,这是听起来新鲜,其实到下面看看一点也不新鲜。因为现在谁都知道,开发商特别是房屋开发商是最赚钱的,乡村干部直接掌握着老百姓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决定老百姓的命运,而且有的乡村干部本来就有“地头蛇”的称号,自己的土地与其让房屋开发商开发赚钱,不如自己直接开发来的更有利,更主要的是这些乡村干部比起正规的开发商“办起事来更方便”。
开发商要征用土地要经过繁杂的审批手续,要付出了征地费用更大,而对乡村干部而言,可以对农民“黑道白道”一起来,听话的好讲好说,不听话的能够动用行政权力整垮你,甚至用武力逼使你就范。如这里的村干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强取豪夺,村民不同意,就带人打到家里,打得你不敢回家,想过安身日子,只有把土地乖乖送上,这些乡村干部土生土长,和当地的政府机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怕你上告,如果告了,说不定还能编织个“扰乱社会治安”的名义,动用关系把你送进去。
这些“兼职”开发商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比起那些不法开发商来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乡间的胡作非为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利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把农民的土地廉价“征用”过来,自己盖起楼房,为了迫使农民必买不可,又动用行政的权力,不准农民自建房。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辛辛苦苦挣钱本来希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但这一切全办不到,“兼职”开发商的村干部已经把“新农村开发好了”,想要房只有从他们的手里高价购买,不买房,自己的老房子又要被“开发掉”。
现在不少城乡结合部位每到换届时“竞争激烈”,许多参与“竞争者”也就冲着村干部能“兼任”开发商去的,笔者曾经多次到这些地方采风走访,这些地方的村干部几乎100%的“兼职”开发商,有的行政村索性自己就成立了“开发公司”,由主要村干部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这些开发公司名为村办,实际上也就是几个村干部的“股份”,为了“好办事”,许多乡村还把乡镇领导甚至县市有关领导拉到自己的“股份制里”。过去人们只知道“官煤勾结”是一些地方的顽症,而对一些不产煤的地方,一些城乡结合部位和靠近国家大型企业的地方,这些乡村“兼职”开发商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比起“官煤勾结”毫不逊色。
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新农村是滋生这些“兼职”开发商一个原因,也正是这些“兼职”开发商使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在不少地方“走了样”,究其原因,一是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可图。二是不少地方部门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行国家政策不力,更有的地方官员甚至直接插手这种“开发”。现在不少地方农民因为土地问题上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有这种“兼职”开发商的影子,而安徽省凤台县出现的这种情况,只不过是这种现象的冰山一角,对待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红网)
私募股权缘何吸引各方资本争先涌入?
厦门大学金融系江曙霞教授9月6日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转轨过程中不断涌现的高额投资回报深深吸引着国内外私募股权基金,中国私募股权领域正成为境内外资本争先涌入的“资本洼地”。
“2007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高峰会”6日在厦门举行,境内外私募股权基金和有关专家学者普遍看好私募股权领域的“中国机会”。《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研究报告》也在此间发布。
作为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的江曙霞说,2006年以来,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金融市场上“频频亮相”,凯雷收购徐工、高盛并购双汇、花旗集团收购广东发展银行、华平控股哈药、红杉带领如家登陆纳斯达克,一系列的成功投资案例反映出境内外私募股权基金正在中国加快布局。
据统计,2006年,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共投资129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到77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29.73亿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投资中国的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募资75.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9.5%。
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也“加紧上路”。鼎晖投资、联想弘毅投资、亚商资本等已“小有作为”,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更是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中国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需求和条件逐步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说,中国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包括新修改的《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等,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完善和规范。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全流通的问题得到解决,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在国内上市,这给私募股权基金带来很大的机遇。
“目前在中国,内资和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比例约为1∶9,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说。
吴晓灵说,发展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也恰逢其时,既能从实体经济层面,推动那些有发展空间和前景的企业快速成长,从而增强中国企业实力;也能从金融层面,发展更多能有效组合市场各种要素的金融工具,实现国内资金充分利用,以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中信资本总经理王方路告诉记者:“在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可以更早地发现投资机会。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在科技行业、新能源行业、服务业等方面可以有很大的作为。”(新华网)
为什么“大地主”是中国首富?
刚刚公布的胡润中国富豪榜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昭示世人中国的亿万富翁人数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两个富豪榜上,令人震惊之处,除了26岁的杨惠妍名列榜首,就是中国最富的10个人当中有6人主营或兼营房地产。
现在公布的两大富豪榜,可以说是为房地产暴利做了最好的注脚。事实胜于雄辩,任何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暴利加以粉饰的企图,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如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我们必须关注什么样的人登上了中国富豪榜。假如是柳传志、杨元庆、袁隆平等人位居榜首,说明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的结果。现在,荣登中国富豪榜首的人,只不过是一个资本游戏中的“大地主”而已,出自技术含量相当低的房地产业,这就让人们不能不问一个为什么?
杨惠妍是当今中国除国家之外最大的“地主”。据报道,杨惠妍持有70%股份的“碧桂园”土地储备已达4500万平方米,若以目前全年销售200万平方米商品房的进度计算,足够开发20多年。
一位开发商说,现在一块土地“招拍挂”,你要想拿到,原本准备出10个亿,结果拍到30个亿,还有人敢出35个亿。今年出现的“地王”,几乎全被上市公司包揽,鲜有非上市公司的身影。今年上半年,A股和港股市场3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通过增发等手段,从股市圈钱超过1100亿元。现在的局面是,上市公司获得股市廉价资本,用圈来的钱圈地,再用圈来的地到股市圈钱。什么时候盖好房子无关紧要,只要土地快速升值就OK。地价炒得越高,股票的价格也越高,这就是为什么频频出现“地王”的原因。地价高企,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也水涨船高,自然乐享其成。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的结果是购房者买单,一切都体现在越涨越高的房价。
某些地方政府似乎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明白,究竟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是代表少数“地主”的利益?代表谁不代表谁,不是嘴上说了或写在纸上就被人民群众接受了,“听其言而观其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则是检验言论的唯一标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当“大地主”成为中国富豪榜上的首富,当房地产商成为中国的大富豪,说明房地产政策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代提出的这一论断,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改变“大地主”成为中国首富的现实,当务之急就是规定不许囤积土地,严厉打击囤积土地的行为,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圈地和土地兼并。在制度安排上,“招拍挂”土地时,凡是有两年以上土地储备的开发商一律不准参与买地。这个道理很简单,一大堆人等着吃馒头,又有一堆人等着面粉蒸馒头,我们拿出面粉来,谁出价最高就把面粉卖给谁。买面粉的人拿着从股市或银行弄来的钱,故意把面粉价格抬到不能从股市或银行弄钱买面粉的人买不起的价位,他们把面粉统统买走囤积起来,留着自己二十年都蒸不完,一锅一锅慢慢地蒸还不说,而且馒头还是那个馒头,价格却一锅比一锅贵,翻着番地涨价。这不是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大鱼吃小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的市场经济。既然“面粉”在政府手里,政府就要让所有能够“蒸馒头”的人都能买到“面粉”,让所有需要吃“馒头”的消费者都能买到物美价廉的“馒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再有钱的人也不允许他们把“面粉”统统买走,让他们先买几袋“面粉”蒸“馒头”去,等他们手上“面粉”差不多用完了再卖他们几袋。“面粉”怎么卖,不需要大智慧,却需要大决心。下定决心,和广大要吃“馒头”的、广大想买“面粉”的人们站在一起,就能够选择较为合理的政策。不管怎么说,不能让少数人成为中国的“大地主”,大多数人成为给“地主”“扛长活”的。工作大半辈子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和“扛长活”有什么区别?(北京晚报)
中国富人身上最缺失的三种品质
2007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联合进行了一项关于“青年人眼中的中国富豪”的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担忧。在3990名参与者中,有66.75%的人认为,中国富人的整体品质是“很差”或者“较差”,认为中国富人整体品质“好”或者“较好”的,只占3.95%。中国富人身上最缺失的三种品质是:社会责任感、合法致富和有爱心,这一群体难为青年人榜样!
中国的富豪显然缺乏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度!
富豪频频出事,浙江东阳女富豪吴英被抓、恒大集团老总许家印欠税、河南花园集团董事长谢国胜欺诈……富豪出事成了家常便饭,富豪榜似乎成了出事榜。从奴隶到将军,再从将军到奴隶,难道就是富豪们要走的必然之路?不可否认,一些富商的财富来源不正。有的通过踩红线、打擦边球掘得第一桶金,有的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打压同行,巧取豪夺,有的甚至行贿官员,官商勾结,敲诈勒索,强买强卖,一夜暴富。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富人的“发迹史”,但也确确实实存在着。
一些致富之后的富豪们并没有理解财富的要义,没有树立起爱心责任,对财富的再分配缺乏自觉性,以为捡到筐里就是自己的菜,自己名车豪宅,挥金如土,而对民众冷暖疾苦漠不关心,这样,尽管自身“含金量”很高,但美誉度和社会评价并不高。“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一些富豪为富不仁,导致他们在民众眼里形象大跌,这也是他们应得的回报。
当然,在调查中,也不乏赢得尊重的富豪,如香港的李嘉诚,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卡耐基,他们白手起家,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财富,他们富而有仁,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赢得了尊重。他们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经商之道备受推崇。而在中国,这样的富豪就少而又少,调查中,认为中国富人整体品质“好”或者“较好”的,只占3.95%。在财富世界里,并不都以财富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形象是自己创下的,名声是自己挣来的,就如同富豪们积聚财富过程一样,充满艰辛。
中国不缺富豪,缺的是有高度、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富豪!作为富豪,只有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让口袋与脑袋俱富,财富与爱心同在,才能树立美好形象,赢得民众尊重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