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闻
 

个税起征点拟提至2000元 约七成工薪族不用缴纳
    12月2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在京开幕,首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根据我国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等变化情况,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拟订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目前的每月1600元提高到2000元。
个税    据了解,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从2006年1月1日起,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月调整到1600元/月。今年,国务院再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修改这一标准的议案。
    上调额度:个税起征点拟增加400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当天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作了说明。他说,将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1600元/月提高至2000元/月,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全国职工人数的比例将由50%左右降至30%左右,大部分工薪收入者因收入达不到减除费用标准而免于缴税,中等收入者税负也将大大减轻。
    此外,根据2006年相关数据测算,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2000元/月后,将减少财政收入约300亿元。
    影响人群:约七成工薪族不用缴个税
    谢旭人表示,将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每月2000元,既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需要,也统筹兼顾了财政承受能力,并体现了重点照顾中低收入者的政策调整意图。
    近两年在我国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和物价指数有所上涨。2004年到2006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是16024元、18364元和21001元,但是这几年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尤其是今年以来增长比较快。这次调整主要是为了保证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重点照顾中低收入阶层。
    调整意图:重点照顾中低收入阶层
    按照测算,平均每一个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员要负担1.93个人的生活费用(包括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因此,2007年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将达到19030元,即1586元/月。据估计,到2008年将达到1745元/月,部分中心城市居民消费支出还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使减除费用标准具有一定前瞻性,该草案将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2000元/月。
    定标依据:2000元标准集合多重因素
    按将个税所得费用减除标准提高至2000元计,若保持税率和级距等不变,收入2000至1万元者个人将减少纳税额20至80元。以收入2000元、5000元、1万元三个档次的月薪为例,按照2000元新起征点,这三个档次收入者分别需要缴纳个税为0元、325元和1225元;比按照1600元起征点分别少缴纳的额度为20元、60元和80元。(人民网)

劳动保障部出台管理规定 细化落实公平就业原则
    公平就业是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然而一些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诸如性别等歧视。在就业促进法专设“公平就业”章节之后,劳动保障部近日出台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招聘理规定》,对如何落实公平就业原则进行了细化。
    “用人单位发布的招用人员简章或招聘广告,不得包含歧视性内容。”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提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全国有1亿多名乙肝病原携带者,求职中往往遇到歧视。为此,《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再次明确,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对于用人单位在国家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外招用人员时,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要求,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消除性别歧视方面,《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此外,《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还明确提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及退役军人等就业群体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
    对用人单位如何招用人员,《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作出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应当依法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被禁止有以下行为: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员;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明确,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的,或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劳动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要求,下一步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重点监察用人单位招工和职业中介机构中介过程中的就业歧视行为、欺诈求职者行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新华网)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