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忆沈浩
妻子眼里的沈浩
11月12日,是沈浩同志的“头七日”,大地含悲,长空呜咽。凤阳气温由昨日的15度以上骤降至4度,冷雨如飞,寒风凛冽,像是在为沈浩的英年早逝而痛哭。
当日上午9时多,沈浩妻子王晓勤来到沈浩墓前泪别自己至爱亲人。说起爱人沈浩,王晓勤说:“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用生命换取小岗村的发展与进步,我为我的丈夫感到自豪,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王晓勤告诉记者,沈浩性格非常刚强,他生在农村,父亲去世早,家里很贫穷,但是生活的艰辛没有阻挡他勤奋好学的步伐。沈浩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还入了党,被评为“省三好学生”。谈到沈浩2004年被选派到小岗村时,王晓勤说,她起初非常不理解沈浩的做法,为此她还跟沈浩吵了一架。王晓勤说:“此后的近6年时间,沈浩在合肥总共待过的时间不超过100天,即使亲友们想留他吃顿饭都困难。”
一次王晓勤的同事见到从小岗回来的沈浩时大吃一惊,她说沈浩去的时候像个“小伙子”,怎么五年后就变成了“老头子”?王晓勤私下告诉记者,你们很多人都以为沈浩满头乌发,6年前,他的确是这样,可6年来他的满头青丝已经变成了白发,我时常发现沈浩总是悄悄地把头发染黑。他告诉我,这样显得更精神些,也便于我与那些企业家们洽谈项目引进事宜,为小岗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好项目。
王晓勤向记者叙说了2006年小岗村民第二次摁红手印留任沈浩时的情形,当时王晓勤希望他能回到合肥,因为家里太需要沈浩这个顶梁柱了。王晓勤当时不解地问沈浩:“你帮村民们都盖好新房子,这样可以回来了吧?”可沈浩说:“他们家什(家具电器)加在一起还卖不到五千元钱。房子只是壳,我不光要把壳做好,我还要把壳填满。”虽然沈浩在小岗村干得很好,然而沈浩也非常累,私下里,沈浩也曾向妻子“诉苦”:工作压力大,身体有时候吃不消,但是他说,他是农民的儿子,他知道农民的苦,他愿意为改变农民生活而努力。
王晓勤说:“在我眼里,沈浩是一个有血有肉、外表粗犷、心地善良的好人。”王晓勤说:“每年女儿过生日他都能记得,如果不能回去就用日记本记下来,在日记里向女儿表示歉意。”今年国庆长假,在她的极力劝说下,沈浩带着女儿去徐州转了一圈,并翻跟斗给女儿看。当天,沈浩只陪女儿玩两个小时就回去了。走之前,沈浩满脸愧疚地答应女儿今后多陪陪她。
王晓勤说:“这次沈浩彻底的留在了小岗,希望沈浩的精神永远激励小岗村人发奋图强,励精图治,把小岗建设得更加美好。”
(滁州日报 2009年12月15日)
沈明儒:我见五弟流过三次泪
第一次见五弟流泪是在2004年“五一”。那时,五弟刚到小岗村任职不久。“五一”节前,他给我来了个电话,和我商量说:“四哥,我刚到小岗,工作千头万绪,担子很重,今后恐怕一两个月都难回家一趟,你弟妹工作又忙,平常老娘一个人在家里,我真是放心不下,我想把老娘送回老家,托付给你们照顾。”我说那好啊,老娘从1996年以来就一直在你家生活,我们早该尽尽孝了。“五一”节,我到合肥接老娘。五弟一脸的不舍。临上车的时候,五弟扑通一声跪倒在老娘面前,说:“老娘,儿子听从组织安排,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一时不能回来好好照顾您,请您到我哥那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说完,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等到抬起头时,五弟一脸的泪水。
第二次见五弟流泪是在2008年春节。五弟一家回老家过年。除夕晚上,我们兄弟几家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我三哥的儿子问五弟:“小叔,听说明年你们小岗要上不少大项目,能不能介绍点工程给我做做,总比我在外面给别人打工强。”五弟听了,把筷子一放,严肃地说:“这可不行,组织上把我选派到小岗任职,是让我把小岗经济发展上去,带领小岗人民富裕起来,而不是给个人或家人谋取私利。你们趁早打消这个念头。”一番话,说得全家无言以对,气氛有点尴尬。
我们老家有过年守夜的习惯。守夜时,我和五弟闲聊。五弟说:“四哥啊,不是我不想帮家里,是我不能帮。这个口一开,小岗的乡亲会怎么看我,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小岗这几年不容易啊,都是大伙拼出来、累出来的呀。你看,虽然你比我大5岁,可你的头发还乌黑,我的头发基本全白了。”我心疼得不得了,便劝五弟,如果太累了,等干完这一任就回厅里吧。五弟沉默了一会,说:“小岗的发展已迈上了‘快车道’,干完这一任,如果组织上要我留下,我愿意再干,如果组织上决定让我回去,我也要当一个小岗的名誉村主任或是顾问。我真的舍不得离开小岗啊!”说到这里,五弟流泪了。
第三次见五弟流泪是在今年3月7号。这一天是我小侄女的生日。小侄女在萧县实验中学读书,远离父母。听说爸爸妈妈今天要来陪她一起过生日,特别高兴。放学铃一响,便跑到学校门口张望。左等右盼,到了中午12点,还没见到五弟夫妻俩的身影。小侄女很不高兴,小嘴撅得老高。她问我:“四伯,爸爸妈妈会不会又不来了呀。”就在这时,五弟给我打来电话,说,原计划今天能早点赶到萧县,但上午又接待了几批客商,可能要迟点,让我和小侄女再耐心等会。快1点的时候,五弟夫妻俩终于赶到了。我们简单地吃完饭,便来到学校操场的草坪上,准备切生日蛋糕。小侄女显然还在生气,一句话都不说。五弟为了哄小侄女开心,做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举动。他说:“女儿,都怪爸爸,爸爸实在是因为工作太忙。快别生气了,看爸爸给你露一手。”说完,五弟竟然在草坪上翻起了跟斗。毕竟是40多岁的人了,几个跟斗翻下来,五弟便累得坐在地上直喘气。小侄女看着,再也忍不住了,跑到五弟面前,叫了一声爸,我想你呀,就是想你,便抱着五弟哭了起来。这时,五弟的泪水混着汗水也一起流了下来。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却看到了五弟的三次流泪。我明白,五弟的泪水中饱含着对慈母的眷恋、对妻女的柔情和对事业的热爱。
(新华网 2009年12月16日)
“大包干”带头人眼中的沈浩:他是一心为民的好领导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明文化的发源地,被朱元璋视为“万世根本”之地。历史的遗存,文化的积淀,让充满智慧的凤阳小岗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在31年前创造了中国改革史上的奇迹。
31年后,奉行朱元璋“以民为本”为官理念的沈浩,在当年那些“大包干”带头人的眼里又是个什么样的官儿呢?
年逾花甲的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对记者说:“沈浩是为我们小岗村的发展累死的!”
关友江:他是把小岗村和小岗人时刻放在心里的好领导
谈起沈浩,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眼睛湿润了:“沈书记是个好人啊,为咱小岗的发展费尽了心机。我们小岗人对不住他啊!”
关友江说,“沈浩时刻把农民的事情放在心里。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沈浩带着自己的一点积蓄挨家挨户地送上门去。他走进困难户关友林家时,发现老关18岁的智障儿子缩在墙角,身上裹件单衣,立即脱下爱人刚给他买的棉衣盖在孩子身上,又赶回宿舍抱来棉被和几件平时没舍得穿的新衣服送给老关。”
关友申:他为小岗的发展操碎了心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申已年近八旬,是如今健在的12位“大包干”带头人中年龄最大的。平时不善言辞的老人说到沈浩便打开了话匣子,“沈浩到小岗村工作的6年,是小岗村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很多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变成了事实。”
对于沈浩为小岗村办的实事,关友申如数家珍:前三年修路、建纪念馆、换新学校课桌,后三年建农贸市场、卫生院、敬老院和文化广场等。
严立坤:他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
“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因而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立坤说。
刚到小岗时,沈浩看到严立坤身体不好,主动掏出500元钱叫他看病。看到严立坤家的房屋比较陈旧,沈浩便和其他村干部商量,为他提供2万元房屋翻新补助费。严立坤流着眼泪对记者说:“一个党员干部,如果有80%的群众说他好,那他就是好干部。说沈浩好的能有90%。” 严立华:他是好党员、好干部、农民的好儿子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立华说:“沈浩是好党员、好干部、农民的好儿子。提到他,哪个人能不流泪?”
沈浩刚到小岗村就放下财政厅干部的架子,起早贪黑挨家逐户找人谈“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30多个日夜里,沈浩将全村100多户人家走访了两遍。严立华说:“沈书记太累了!白天黑夜地忙。他这一走,小岗村的顶梁柱倒下了!”
严学昌:他是不图一点私利的好官
2004年初,沈浩刚到小岗村任职不久,“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学昌提出要开一条小岗到合肥的客运线路。沈浩一听,认为是好事,就帮着跑。
严学昌亲眼看到沈浩为了这条线路跑省交通厅、市交通局、运管处和汽车站,不知受了多少白眼,而且不要严学昌掏一个子儿。2006年年底,小岗村到合肥的客运线路终于开通了。
为了表示感谢,严学昌多次给沈浩送烟、送酒、送鸡蛋,却都被拒绝了。“沈浩真是个不图一点私利的好官呀!”严学昌由衷地感慨。
严立学:他是难得的好干部
多年担任小岗村党支部委员、“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立学,与沈浩共事三年,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一是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两次带领“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南街等名村学习,并组织讨论,剖析成功的经验;二是关心群众的疾苦,得知村民关友林生活困难,沈浩几次到他家进行慰问,并自己掏钱为其添置家什。
严俊昌:第三次认真签字了
“沈浩到小岗村工作6年,村民两次联名签字。沈浩去世后,又有一次联名签字。在前后三次签字活动中,前两次,我没有签,第三次,我签字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回顾三次签字过程说。
“在村民自发签字挽留沈浩时,我矛盾极了,”严俊昌说,“说心里话,凭沈浩的工作能力和与大家朝夕相处的感情,我非常希望沈浩能够留下来,可是,他的家庭需要他,将心比心,他的年龄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儿子长期不在跟前,老人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我没有签字。”
说到第三次签字,严俊昌显得激动,“沈浩去世后,大家提出把他的骨灰留在小岗,建一座墓碑,方便小岗人民怀念和凭吊。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我签字了。”
严国品:他一心为民 办事公道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国品对记者说:“沈浩在小岗工作6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一心为民、办事公道。群众有难事找他,他会全力以赴帮助,不以个人的好恶对待群众和干部。”
严国品30多年前外出打工的弟弟,见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萌发了回来定居的念头。由于多年在外,原在村里的承包地和户口都不存在了。没有一分地如何建房?沈浩十分重视此事,亲自调查清事情真相后,主动为他调剂了建房用地。
(新华网 2009年1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