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特色馆藏 >>淮河纪事  

抗洪救灾感动中国

    
7、奋力抢险 尽显本色——朱治清抗洪抢险先进事迹
    2007年夏季一场特大洪水突如其来,这对于位于洪河沿岸的临泉县艾亭镇来说是一个考验。面对严峻汛情,镇党委书记、镇长朱治清同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靠前指挥,身先士卒与艾亭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携手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抗洪抢险中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赢得了洪河沿岸人民的口碑。
    未雨绸缪 精心部署
    艾亭镇位于洪河沿岸,洪河分洪道流经本镇17.1公里,洪河圈堤内有2个行政村,1412户,6132人。房屋8000余间,牲畜1万多头(只),耕地9千余亩。平日的洪河美丽温顺,可是一到了汛期,它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猛兽,随时会给沿岸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每年汛期防洪任务重要而艰巨。5月份刚进入汛期,艾亭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朱治清同志为指挥长,制定抗洪救灾预案,成立防洪抢险应急队,防洪物质准备齐全。作为艾亭镇抗洪抢险的总指挥,朱治清同志未雨绸缪,督促制定了全镇防汛救灾工作预案,落实防洪抢险目标,制定了防汛纪律,为防大汛,抗大灾夯下坚实的基础。自7月7日以来,临泉县持续降雨,7月9日艾亭镇一天就降雨130毫米。朱治清同志遵照市、县领导指示,夜里12点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结束后立即赶赴一线,天黑路滑,头上暴雨如注。雨伞有时被风掀翻,雨水打湿了衣服,雨鞋内灌满了雨水,这些他全然不顾,上大堤就是上战场,抗洪抢险就是大会战。
    靠前指挥 严防严守
    朱治清同志一到坝上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工作,战斗在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深入洪河圈堤内的各家各户,苦口婆心地做群众工作,成功转移了洪河圈堤内的儿童、孤寡老人和常年有病的特困户,成功地转移了牲畜300多头,粮食100多吨,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朱治清同志白天挨门逐户慰问群众,给他们送去方便面、矿泉水;夜晚,他又拖着疲惫的双腿,撑着雨伞,打着手电,带着巡堤队的同志逐段排查大堤有没有险情,检查水位涨落情况。就这样连续几天几夜的奔波,没有吃过一顿囫囵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困了,就地打个盹;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嚼袋方便面。眼睛熬得视力模糊了,嗓子喊得干涩喑哑,说话就痛;脚脖子累肿了,脚板磨破了。硬质鞋底硌得痛如针扎;一身衣服穿在身上没功夫换一换,雨水打湿了汗水浸湿了再暖干,粘乎乎的贴在身上;双手被水泡肿了,脸上头上胳膊上裸露的地方有的被太阳光晒得脱了层皮,有的被蚊虫叮咬得起了个红肿的包。他就这样始终战斗在一线,把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一课写在洪河沿岸人民的心底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抗洪抢险的每个细节里。
    奋力抢修吴脑排涝站
    7月10日上午,连续十几天的大雨停住了,而作为镇抗洪抢险的总指挥朱治清同志心底的这根弦仍绷得紧紧的,仍不敢有半点大意。他顶着烈日,冒着35℃度的高温,迈着如灌铅的双腿又把大堤巡查一遍。由于几天来过度劳累,他感到心发慌,腿发软,头胀痛难忍,只好拿出临上堤坝时妻子给他准备的药片,药还未服下,此时有人报告说:“吴脑排涝站漏水啦!”朱治清知道情况后,丢掉杯子,顾不得吃药、直奔排涝站而去。
    “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与财产”。朱治清果断地下了命令“堵住缺口!”应声而至的200多名抗洪抢险队队员投入紧张的战斗。有的抱着或扛着沉甸甸的编织袋速奔向缺口,80多人跳入水中打木桩,叠上泥袋子,朱治清挥动铁锹向编织袋内装土,边干边指挥,满脸汗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缺口堵住了,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朱治清看着同志们满是汗水的脸,溅满泥星的衣服,松了口气,然后激动地说:“同志们,人民感谢你们!吴脑排涝站险情如不排除,三千多群众将会有生命危险,三千多亩庄稼将被毁!”此时大家才感到头顶上的太阳是那样的毒烈,才看清朱书记那布满血丝的双眼饱含的深情。
    雨暴风狂,挡不住他冲锋在前抗洪抢险的脚步!
    浪狂涛猛,冲不垮他吃苦在前战胜困难的意志!
    朱治清同志是一位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人民的好党员,久经洪水考验而安然屹立的堤坝,是他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
(中安在线)

8、士官桑龙飞探亲期抗洪大堤坚守26天
    8月11日凌晨,安徽寿县禹临村。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敲锣打鼓自发来到村口,为一名探亲归队的士官送行。
    这名即将启程归队的士官,就是南京军区某师装甲团二级士官桑龙飞。乡亲们说:“娃儿一个月探亲假,26天是在淮河抗洪大堤上度过的。”
    今年7月8日,桑龙飞回到安徽寿县禹临村探望父母和年过八旬的爷爷。当天下午,淮河岸边的寿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淮河水位突破警戒线1.2米,寿县境内的正南淮堤告急!次日凌晨,桑龙飞扛起铁锹卷起铺盖上了大堤,与民兵一起住工棚,一起巡堤排险。
    7月15日上午8时许,正南淮堤突发险情——39号工棚北侧约150米处,发现直径50多厘米的特大管涌。情况危急!部分群众担心大堤能不能守得住?桑龙飞从村委会主任手中接过喊话器,大声喊道:“乡亲们,我是军人,请听我的!老高,你带几个人把沙袋扛到管涌处,剩下的人跟我去堵管涌!”正在堤上组织抗洪抢险的迎河镇武装部部长李银生当即大声宣布:“听他的,我代表镇防汛大队任命这位解放军战士为抗洪抢险突击队队长!”桑龙飞赶到最前面,把传过来的沙袋一袋一袋往管涌处填。经过90多分钟奋战,管涌堵住了,人们最担心的大堤坍塌没有发生。
    7月26日,正南淮堤水位退至警戒线以下,大家撤离回家,桑龙飞却向有关方面递交了一份请战书,请求再到防汛形势更严峻的肖严湖堤。这一去又是10天。
    从7月9日上堤抗洪,到8月4日汛期结束,桑龙飞在大堤上连续奋战了26个日夜,带领突击队巡堤400多公里,平均每天行程13公里,先后4次发现险情,两次组织群众封堵管涌。
    桑龙飞的先进事迹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在江淮大地引起强烈反响,中共寿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并把桑龙飞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8月12日,南京军区某师为桑龙飞记二等功。(解放军报)

9、安建坤,洪涛中的英雄
    安建坤,今年淮河大水中新涌现出的英雄,在洪水中奋勇救出11名乡亲,并率领全村村民无一伤亡地脱险。
    英雄的名字,正越来越响地传颂在200万人口的临泉县,传颂在安徽淮河沿岸的抗洪一线。
    34岁的安建坤身材魁梧,是临泉县迎仙镇迎南村的村支书。
33    7月8日凌晨4时,迎仙镇雷电交加,就像从天上直接往下倒水一样。安建坤回忆说,家里的塑料盆一拿到屋外,眨眼    被暴雨从梦中惊醒后,他就再也睡不着了。
    前几天的连续强降雨,已将地势低洼的迎仙镇的大小沟渠全部填满,道路都已积水。现在,大水要开始淹没百姓的房屋了。
    暴雨没有搅乱他的思路。担任村支书7年以来,已经历了两次大水……他脑子里浮现出村里五保户和危房户的具体位置。
    他冲出家门,半小时之内挨家挨户将村里53名党员、干部和村小学的老师全部集中到村部,再分成6个组直奔6个自然村,目标很明确:全力抢救每一名群众。此时,全村已淹没在齐腰深的水中。
    安建坤带着一个小组直奔安楼村民组。
    最先到的是82岁的郑敏老大娘家里。只见大娘被进了屋的大水吓得躲在屋子的一角。
    他赶紧劝老人撤离。但老人死活不肯走:家里有刚收的上千斤麦子。
    大水已涨到胸口深,房子随时会塌。安建坤不再多说,背起老人就往门外的高处跑。跑出大门没几步,“轰隆”声中,大娘的屋子倒塌在水中。
    13日,郑敏大娘见到前来视察灾情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对总理反复念叨的就是那几句话:“我今年80多岁了。两个儿子外出打工都不在家。是村支书把我背出来的……救了我的命!”
    将郑大娘送到安全地带之后,安建坤一边指挥其他救险成员,一边又趟入大水之中,冲进、冲出,再冲进、再冲出……记不清往返了多少次,终于将安楼村民组11名危房户里的村民和五保老人全部背到高处。
    由于他救险及时、指挥得当,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袭击的迎南村,上至80岁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无一伤亡。
    抢险之际,他接到女儿从家中打来的电话,自家的房子已经开裂……他无言地挂了电话。
    一位迎南村小学的教师告诉记者,从8日救险至今,安建坤每天睡觉不到两小时。他将全村遭灾的1000多名村民有秩序地安排在村小,度过了被大水围困、断电断水后最艰难的两天。而他自家堆在外面的几千斤玉米和小麦因为无暇抢救而全部泡在水中……他自己垫钱2000多元买来米面和水,发到每个无家可归的村民手中,让大家有吃有喝。
    7月10日,洪水稍退,他又组织人马从镇里租来挖掘机和抽水机,抓紧排涝,同时联系好种子,提前做好补种改种、开展生产自救的准备。
    7月17日,他在灾民安置点接受媒体的现场采访。每当记者低头记录时,他都趴在桌子上立即睡着了。喊醒他几次以后,记者们再也不忍心叫他了:让他踏踏实实休息一会儿吧!(安徽先锋网)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