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首页 >>特色馆藏 >>淮河纪事  

抗洪救灾感动中国

    
1、有一种大爱叫放弃
    千里淮河流经豫、皖、苏等省,流域内河渠纵横,资源丰富。千百年来,淮河哺育着流域人民,培养了他们勤劳勇敢、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今,安徽淮河流域的人民,正用自己无私的奉献,张扬着新时代的安徽风格。
11    2007年7月10日11时05分,王家坝水位涨至29.38米,超保证水位0.08米。针对当前淮河流域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减轻整个淮干的堤防压力,降低淮干水位,减轻上游洪水压力,确保淮北大堤保护区安全,国家防总决定启用蒙洼蓄洪区。2007年7月10日12时29分,王家坝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进入蓄洪状态。
    蒙洼是千里淮河进入安徽的前哨,一直是淮河防汛的战略要地,也始终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地方。在这场新的战役中,蒙洼人民舍弃了自己的家园,为整个干流流域的安全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此前,建成于1953年的蒙洼蓄洪区已先后14次蓄洪,洪水虽然一次次地吞没过蒙洼,但却无法打倒蒙洼人民,更磨炼出蒙洼人民不屈不挠的坚强精神。
    淮河防洪防汛的主要行蓄洪区,基本都在安徽。除蒙洼人民外,我省淮河流域的姜家湖、唐垛湖、洛河洼和上、下六方堤等,也都以自己的牺牲为蓄洪作出了巨大贡献,为防洪防汛战役作出了巨大贡献。安徽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付出了太多。
    千里淮河培育了底蕴深厚的淮河文化,更锻造了淮河人民的家国情怀。面对洪水的进攻,他们一次次地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勇敢应对;一次次地无私舍弃个体利益,心系天下,为整个干流流域的安全,为更多的国家财产的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种无私情怀、全局观念,也正是新时代安徽风格的重要体现。
    奋力崛起中的安徽,正以新的精神面貌,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通道。安徽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但也正如许多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一样,安徽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难题,正如每一次防洪防汛战役一样,我们并没有被这些难题吓倒,我们勇敢向前从不退缩。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全局观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终将战胜一切困难,赢得一次次胜利。(中安在线)

2、党徽军徽,在洪水面前闪光
    面对严重的汛情和灾情,凤阳县1200余名党员同2万多名群众、800余名武警官兵日夜奋战在淮河大堤上,在抗洪一线筑起一道道最坚固的堤坝——党徽军徽,在洪水面前闪光。
    自6月下旬以来,淮河流域出现大面积强降水过程,淮河干支流水位迅速上涨,至今,水位仍在超警戒水位上运行,降雨集中、强度大,造成位于淮河中游段的安徽凤阳大量塘坝漫溢、农田被淹、房屋毁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据初步核查,全县受灾面积31.8万亩,受灾人口234910人,绝收人口88103人,饮水困难人口15646人,全县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7亿元,成为淮河流域的重灾区。
    汛情就是命令!河堤就是战场!连日来,记者深入洪水肆虐的百里淮堤采访,被一幕幕英雄壮举一次次震撼。特别是,在英勇的抗洪大军中,那些胸前佩带红色党徽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成为淮河大堤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最坚固的堤坝……
    镇党委书记累倒在淮河大堤
    “面对严重的汛情和灾情,凤阳县把防汛抗洪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党员干部始终冲在最前线。”凤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亚洲向记者介绍说,当地精心组织,科学调度,迅速动员沿淮沿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入抗洪抢险。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1200余名党员同2万多名群众和800余名武警官兵日夜奋战在淮河大堤上,巡堤护坝,抗洪抢险,用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
    据了解,在这场抗洪斗争中,县几套班子党员领导分工包片,各守一方,亲临一线指挥、督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迎战洪峰,确保洪峰顺利通过,县党政主要领导对105华里淮河大堤和50华里濠堤全部实地踏勘,确保安全度汛。县长范迪军数次徒步近百里巡查濠堤、淮堤;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於惠不顾在淮堤上夜查的疲劳,组织县直单位捐款慰问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广大官兵和干群;县委常委、府城镇党委书记刘见在淮河大堤上巡查3个昼夜,异常疲惫导致心肌炎发作晕倒在大堤,被送往医院挂上吊水,刚刚醒来,刘见就不顾医生劝阻,拔掉针头直奔堤坝……
    “这么多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与我们一起奋战,就是对我们官兵最大的鼓舞。”驻临淮关镇抗洪武警安徽总队后勤训练大队二中队长刘刚对记者说,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给了广大抗洪官兵和干群信心和力量。
    “一个支部就是一道堤坝”
    “各基层党组织在上堤伊始,就把鲜红的党旗插在了堤坝上,把闪亮的党徽别在了党员的胸前。”凤阳县委组织部干事左宗德向记者介绍说,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在抗洪抢险中充分发挥团结、战斗、拼搏的精神,奋力抗击洪水,真正做到“一个支部就是一道堤坝”。
    昨天上午,记者在淮河临东圩段大堤上插着党旗的帐篷前见到枣巷镇老巨村党支部书记何玉水,他满身泥水,此时正在带领几名党员筑坝。他说,该村由于内涝,1.3万亩良田淹没在水中,村党支部毅然提出“舍小家,保大家”的号召,全村40名党员干部群众顾不上家里,日夜坚守在淮河大堤上。
    7月20日下午5点左右,淮河水面突然刮起了大风。张王段700米堤坝,由于没有护坡林加之弯度较大,一层层滔滔浊浪直接冲击着坝埂,情况十分危急。刚完成另一堤段抢险任务的枣巷镇由50人组成的青年党员抢险突击队、青年防汛突击队迅即赶了过来,他们不顾身上的泥水和汗水,生龙活虎地投入到战斗中,不到2个小时就排除了险情。
    7月15日凌晨2时,府城镇十里程村小街口背水处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塌方险情。村党支部组织18名党员冲在抢险一线,与300多名干群连续奋战7个小时,使塌方险情得到了控制。
    7旬老党员背土筑坝
    在抗洪一线,凤阳县共产党员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抗击洪魔,使淮河大堤上高高飘扬的党旗更加绚烂。
    板桥镇小岗坝是一个重要险段,7月13日中午接连出现10多处严重塌方,面对险情,水西村党支部书记郑守选和村委会主任余安山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跳入河里,赶紧把村民们抢送来的装有备用土的草包压向塌陷处。他们与200多民工和前来支援的武警官兵一道奋战5个多小时,加固了堤坝,排除了险情。
    枣巷镇车杨村党支部书记车志淼在筹备防汛物资时,左脚被铁钉戳穿了,几经劝说,他才进行了简单包扎,随后又立即回到防汛抢险最前沿。由于自治不到位,他的伤脚一天比一天红肿得厉害,可谁也未能把他劝回去休息一天。
    “老党员也要发挥作用啊,不然对不起胸口的党徽!”车杨村的老党员自发的组成了护堤队,老人们说:“我们虽然力气不行了,可是我们都干了一辈子的工作,特别是防汛的经验丰富,巡堤查看的事还是可以的。”正是在这些老党员们的感召下,该村更多的群众也自发来到堤坝上巡堤查险、垒土填坝。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亚洲向记者特别强调,张湾村的老党员石家升应该写一写。有一次在淮河大堤上扛土打坝,就在任务快要结束的时候,70多岁的石家升喊了一句:“我们党员每人多扛一袋土!”有人问他这么大年龄还能干得动吗,他却说:“我还不到80呢!”
(深圳特区报)

3、安徽几十万团员青年淮河前线筑起青春“大堤”
    血印作证
    不算宽广的肩膀上,一道道血印与身上的白色衬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7月19日上午,记者在安徽凤台段的淮河大堤上扒开了正在巡堤的团凤台县委书记梁栋的上衣,让这个“大小伙子”很不好意思。
    近10天来,梁栋几乎每天都要率领青年突击队和青年志愿者队伍走上大堤参加抢险和慰问。连日奋战,不断地扛沙包,给梁栋身上打上了印迹。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内涝很严重。早在7月9日,团县委即开始了紧急部署。第二天一大早,12支青年突击队共360多人佩戴着鲜艳的团徽和青年突击队的袖章,奔赴全县范围内各个险段。
    记者在淮河大堤的四个防守段看到,已是中午时分,但每一个青年突击队员都严格按照团县委的要求,吃住在大堤上,时刻守卫着淮河大堤的安全。
    7月19日中午1时许。凤台县刘集乡的朱大圩大堤上。闷热难当。记者在这里遇到了满头大汗的乡团委书记张影,她正在招呼4名志愿者为灾民们搭钢筋龙骨的帐篷。张影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灾民点已经用于安置群众的50多个帐篷,全部是乡里的青年志愿者无偿搭建的,这两天还有60个帐篷的搭建任务,我们已经全部照单认领了。
    内涝中“铁军”将大闸提起
    7月份以来,安徽省临泉县内涝十分严重,农田积水深达1米以上,众多村庄被围困,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关键时刻,该县近万名团员青年紧急行动,成为一支抗洪抢险的铁军。
    7月8日凌晨,临泉县瓦店镇境内的淮河支流延河在上游来水和暴雨的夹击下,水位猛涨。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延河开闸泄洪。早晨6时,附近的电线线路被暴雨冲倒,电力突然中断,正在上升的闸门骤然停住。汹涌的洪水一个劲儿猛涨,很快就有漫堤的危险。紧要关头,瓦店镇团委组织的24人的青年突击队冒着大雨迅速赶到。重达5吨的闸门,靠人力提起相当困难,但突击队员们顾不得手被绞绳磨出血泡,衣服刮出大口子,一厘米、两厘米、三厘米……经过近4个小时的搏斗,终于将3个大闸门全部提起,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洪水的冲击。
    突发的特大内涝中,及时转移群众是头等大事。7月9日,临泉县土陂乡境内河水倒灌,500多户群众家中积水严重,共青团员胡治成按照乡团委的统一部署,负责到胡老村转移群众,他乘着自备的木筏奋战了几个小时,将200多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当他最后回到自己家时,看到今年刚收的8000多斤小麦,已经全部被淹没在水中。在瓦店镇受灾最严重的大张村,2000多名群众被水围困在家中,村团支部组织青年突击队冒着暴雨挨家挨户查看,帮助群众转移,确保了全村无一人伤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内涝抢险中,临泉县团员青年共排除险情120多处,帮助转移群众6万多人,堪称该县抗洪抢险中一支最值得信赖的“铁军”。
    王家坝里的一对特别夫妻
    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保庄圩,是温家宝总理三次视察过的地方,也是牵动国人视线的抗洪抢险第一线。团阜南县委副书记马俊广在7月10日王家坝开闸蓄洪之前的两个小时,带领一个工作组来到这里组织几千名群众转移,从那时到现在,他一直奋战在第一线。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王家坝闸管理处的大楼里,马俊广的妻子邓静波也在为防汛抗洪奔忙着。为了让每一个来采访的记者能及时掌握情况,邓静波和宣传协调组的同事,吃饭都在岗位上,一天三顿方便面。而她的孩子,寄住在奶奶家中,快半个月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的身影了。
    团阜南县委书记刘斌,直接负责一段长达8公里的淮河支流洪河大堤,堤内是3个拥有3万多亩丰产良田的乡镇,他每天指挥着由青年突击队员组成的巡堤小组,24小时严防死守,确保堤坝安全。
    记者从团安徽省委了解到,自7月初皖北淮河洪水和皖南山洪暴发之后,从阜阳、淮南、滁州到黄山、宣城……全省各级团组织共组建青年突击队近千支,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灾情发生后,团组织还发动了近百支青年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救灾防疫和灾后重建。几十万团员青年,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为鲜艳的团徽增色,为鲜红的团旗添彩,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青春之歌。(中国青年报)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