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2.0                                                              ·安图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安徽省图书馆主页安徽文献徽派朴学馆藏书目评介


  松溪文集:不分卷
/(清 新安)汪梧凤撰.-刻本,家刻.-歙县:不疏园,清
  2册;27×18cm
  半叶8行,17字,白口,左右双边,无鱼尾,无刻工。天头和行间刻郑诚斋、刘海峰批语。书名叶题“秀水郑诚斋桐城刘海峰两先生鉴定”“不疏园藏板”。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家,行文长于气势,富有文采,亦工诗。著有《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清史稿》有传。郑虎文(1714——1784),字炳也,号诚斋(一作城斋),浙江秀水人。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知徽州府,有《吞松阁集》。《尚友录》等书中有郑虎文传记。线装。
                                                            古籍书库 索书号:4:19425-4:19426


     凤梧雅善文辞,《松溪文集》中不乏佳作。张舜徽先生说:“余尤喜其《西湖记游》一篇,写难状之景历历如绘,其锤炼之佳者,直与《水经注》、柳柳州山水小记同工,谅非并时经师所能为役者矣。”(〈清人文集别录〉卷七)
    郑虎文(1714——1784年),字炳也,号诚斋(一作城斋),浙江秀水人。少孤,有至行。博学多通,尤工诗文。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 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翰林院编修。迁赞善,历提督广东学政,知徽州府。高宗乾隆尝制《玉瓮歌》,命廷臣赓和,以郑虎文之诗为最。归后,主徽之紫阳书院,及杭之紫阳、崇文两书院。家有盛湖草堂,时举诗酒之会。郑虎文与王太岳等友善,以文章道义相切磋。所著有《吞松阁集》,《清史列传》传于世,《尚友录》等书中有郑虎文传记。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诸生,雍正时两举副贡生,乾隆间应博学鸿辞,皆未成;晚年为安徽黟县教谕数年,后归里,一生很不得志。刘大櫆为文以才气著称,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方苞见其文,极为叹服,说:“如苞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姚鼐曾从其学古文,为桐城派创始人之一。其文论主张“义理、书卷、经济考,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这对方苞的文论是一个发展。姚鼐曾从其学古文,为桐城派创始人之一。其文论主张“义理、书卷、经济考,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这对方苞的文论是一个发展。刘氏散文长于气势,富有文采,内容多怀才不遇的牢骚,于时弊亦间有指摘。亦工诗,其诗作也常为时人所称道。著有《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等。《清史稿》有传。
    刘大櫆一生很不得志,散文多写身世之感,一则叹穷言愁,一则抒愤骂世,因此,行文恣肄,不那么温柔敦厚。此文就是于穷途失意之中激而骂世之作,文中骂有眼不识高才之辈为蚍蜉,为犬,悲愤之气,溢于言外,颇能表现刘文的特色。但刘氏之骂世,多是从自身的不遇出发,虽能多少触及社会弊端,却不能更深更广地揭露现实的黑暗。在这一点上,他是远不如同样怀才不遇的戴名世的。


返回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600,16位色以上浏览Copyright?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