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粉蜡笺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工艺美术>>文房四宝  

粉蜡笺

    历史沿革
    粉蜡笺是我国著名的高档古笺纸之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加工纸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此时,为了易于书写而用粉填补纸的纤维空隙,于是出现一种名为粉笺的加工纸。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用法蜡之”则表明经过施蜡工艺的纸张已出现,这便是蜡笺。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道教经文《无上秘要》卷52及辽宁博物馆的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便是由蜡笺书就,保留至今。粉蜡笺自唐开创以来,历代都有仿造,其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至清乾隆时期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是当时加工纸中的皇冠,史称“库蜡笺”。其加工工艺集传统加工纸工艺的大成,代表中国加工纸工艺的最高水平。可惜其制作工艺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消亡。
    1999年,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的刘靖在父辈人的帮助下,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这一失传的技术奇迹般地“复活”。2006年刘靖复活的“手绘描金粉蜡笺”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评为“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纸”。目前,已开发出手绘描金、金银印花等系列“粉蜡笺”产品,大量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国。
    2006年12月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特色
    “粉蜡笺”是集粉笺和蜡笺于一体,兼有二者的优点,主要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对原抄纸进行再加工而成。在粉蜡笺上描金勾银,则制成“描金勾蜡笺”;若饰以金箔、银箔,则制成“洒金粉蜡笺”,可谓锦上添花,富丽堂皇。粉蜡笺,纸质挺括,气质高雅,富丽华贵,平滑温润,且有较强的防水性和抗老化性,适宜于长期保存。用以书写,则运笔流利,不损毫,不滞笔,不拒墨,字迹乌亮有神,更富神韵。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