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工艺美术
无为纱灯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工艺美术>>其他工艺美术  

无为纱灯

    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历史沿革
    无为州人自古以来,便有放灯、赏灯习俗,相传早在北宋年间米芾知无为军时就有此俗,至今盛传不衰。清康熙年间,无为艺人蔡静在色纸上首创“剔墨纱灯”。清乾隆年间,无为及周边各县的知名文人画师如蔡竹田、许石隐、卞自环等,又结社研习画艺,最终念及灯上所用的色纸和玻璃皆易破损而摒弃,再选用丝质绢纱并在上面作画。同时还改进了“剔墨”技法,即在绢纱画框上,精心用毛笔蘸墨,勾勒出拟画的轮廓,再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将预留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晾干后再在胶面上钩线、着色、晕染,以工笔绘制。
    剔墨工艺成熟于清嘉庆年代。鼎盛时,制灯作坊全县就多达30多家,每年可生产万余对。1894年,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诞时,曾下诏特派统领官员来无为县征选纱灯,此后,无为纱灯便又称“宫灯”。据史称,“万寿庆典”时,皇宫大殿内外,处处纱灯高悬,其中不少即为无为县选送。
    1911年,无为纱灯参加南京博物院展览,荣获了二等奖。外国驻华使节和商人目睹后,纷纷解囊争相购买收藏。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寻访到仍然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人,旋即又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始,无为纱灯便连年选送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享誉江南塞北。
    1956年,无为县人民政府积极创办无为纱灯社。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纱灯品种的基础上,又创制10多种新产品,让世人耳目一新。在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安徽省的名优牌特产,高高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展示出一方的风采。
    2006年12月,入选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艺特色
    无为纱灯的制作十分精致,它借鉴并吸收了民间历代流行的篾扎、纸糊、彩染等工艺,所制的灯具既可供人们实用,又具备观赏价值。灯的形状一般呈六角形或四方形,用材则选用紫檀、红木、槠树、红椿等高档坚硬木材。制作之先,严格按图纸制成框架,其框架还可自行折叠。灯架的外缘,雕刻成立体的龙头凤身,中间配以卷草图状的“花牙”,下刻象鼻或虎角,底部缀以金黄或大红色的须穗,整体造型别致,结构比例匀称,雕刻精美,结构牢固,用榫槽连接,能自如拆卸,便于收藏和携带。
    纱灯彩绘的内容多选取人物、花鸟、飞禽、走兽、神话传奇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内容,工艺上乘者,还绘制水浒、三国、红楼梦、西厢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期在观赏时,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纱灯所绘层次分明、形神兼备,在点上蜡烛之后,纱灯通体透亮,视觉效果极佳。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