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工艺美术
万安罗盘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工艺美术>>其他工艺美术  

万安罗盘

    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占卜,以及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是在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实用民俗工艺品。万安罗盘是现存的全国惟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因其诞生、生产地为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而得名。万安罗盘为传统地学仪器名品,是一种既能用于航海辨别方向又能用于城市乡村民居建筑风水占卜的传统工具。包括航海罗盘、勘舆罗盘和日晷数种。罗盘尺寸不等,式样有上百种,精密度高。清末即销国内外。
    早在1915年,“吴鲁衡毓记”罗盘、日晷就已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而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珍品展柜中,珍藏着一只万安吴鲁衡罗经店生产的清代二十六层木质水罗经。万安所产罗盘设计独特、选材考究、制作精良、品种齐全,被奉为罗盘正宗,享有“徽罗”、“徽盘”的美誉。现在,万安罗盘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历史沿革
    万安罗盘制作业至迟兴起于元末,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但中国罗盘的制作史却可上推到宋朝或者更早些。因为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载了四种罗盘的样式。而后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用以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更早些出现的“沿海型中国罗盘”。
    倘若说“沿海型中国罗盘”是因为航海指向的需要而兴起的话,那么,徽州休宁的“万安罗盘”等“内地型中国罗盘”,则是因为辨方乘气、风水堪舆和宅基、墓道的测定等需要而兴起。民谚云:“生在扬州,玩在杭州,吃在苏州,葬在徽州”,这或许可作“万安罗盘诞休宁”的注脚,当时东南民间把死后葬在徽州当成人生的一大幸事。
    而徽州本地人对于房屋建筑、墓穴选址等风水更是非常讲究。清初休宁县万安人赵吉士在其著作《寄园寄所寄》就写道:“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时构争结讼,强半为此”,足见徽州风水的盛行。而这种对于风水的追逐,无疑为罗盘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此情势下,万安罗盘业应运而生。
    万安罗盘业最早的名店,是在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罗盘业界的方秀水罗经店。罗经是风水先生对于罗盘的敬称。随后,相继诞生的名店有胡茹易、胡平秩和吴鲁衡等。而真正让万安罗盘风靡全国、扬名天下的,则是曾在“方秀水罗经店”里学艺的小学徒吴鲁衡。创办于清雍正年间的吴鲁衡罗经店坚持时间最长,并将“吴鲁衡”做成了中国罗盘业的知名品牌。其所制作的罗盘、日晷等产品,既秉承古法,又有所创新,以质量上乘、精密度高而畅销各地,远的甚至已销售到朝鲜、日本等国家。
    万安罗盘制作业清末一度衰败,民国初年重振辉煌并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初,停顿近20年后,1982年又恢复生产。近年,又有“胡茹易”、“方秀水”和“万安古镇老罗盘店”店铺等相继开业。
    制作技艺
    1、要精选特等木料“虎骨树”(学名重阳木);
    2、锯成罗盘毛坯;
    3、将毛坯车圆磨光并挖好装磁针的圆孔;
    4、分格、书写盘面,在盘面画格和书写,按太极阴阳、八卦二十四爻、天干地支、二十四向至、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分野和365周天依次排列,据秘藏图谱刻画书写;
    5、接着熬炼桐油并往罗盘上上油;
    6、安装磁针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工序,由店主在密室内单独操作,其工作包括磁化钢针、测定磁针重心、装针等。
    其中,最神秘的工序,是“分格与书写盘面”,它要求罗盘制作技工依照不同型号和盘式的秘藏图谱,用毛笔蝇头小楷,依各种盘式书写分格的内容,须严谨细心,端正无误。
    而最关键的工序,则是第六道“安装磁针”。要先将特制钢针置放在天然磁石上经半个月的磁化,然后再精密地测定磁针的重心并牢固地安在圆孔里的支点上,并保证指针实现无阻力自由转动。
    只有亲眼看过万安罗盘制作的人,才会知道“小小一只罗经盘,其中多少苦和累”。且不说那用作材料的虎骨树的木质有多坚硬,难车难刻难磨光,也不说那密密麻麻布满盘面的1000多个蝇头小字(最小的字还不到一毫米),硬是用微尖毛笔一笔一画楷书写成有多艰巨,光是那密如蛛网的圆线和直线的分格刻线,每只罗经盘就要耗去一整天时间,且不能有任何失误,否则将前功尽弃。
    万安罗盘按盘式分,主要有“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3种。三合盘的主要特征是由3层24方位组成,可以定向、消砂、纳水等。三元盘的主要特征是有易卦64卦圈层,一般只有1层24方位,可用元运推其方位之吉凶。三元盘又称”蒋公盘”或”易盘”,因其易卦层为名师蒋大鸿所创立。综合盘是综合了三合盘和三元盘的一些主要圈层组成的,综合盘层数细密,内容庞杂,具有多种功能。根据罗盘的直径尺寸,其规格约有11种,2.8-5.2寸的为小型罗盘,6.2-8.6寸的属中型罗盘,8.6寸以上的属大型罗盘。
    传承意义
    万安罗盘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传承着磁性指南技术及相关技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社会史、人居环境及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很大程度上,今天的罗盘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实用价值,但作为一种工艺品,万安罗盘却依然是无数旅游者、文化学者等的最爱。但是,由于万安罗盘的实用功能逐步退化,市场需求萎缩,老艺人先后离世,后继传人缺乏,罗盘制作技艺濒于消亡,亟待保护利用。
    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有严格的要求。制成一具罗盘,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分别为:制坯、车圆磨光、分格、书写盘面、上油、安装磁针。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