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容像
徽州人对肖像画称容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灯,贴门对,挂祖宗容像,各姓祠堂也张灯结彩,燃点香烛,供奉族长、祠长、家长容像和祖宗名讳牌位,直到元宵节,供人瞻拜。这种民俗民风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徽州民间肖像画,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大约有700年历史,其鼎盛时期,在明万历至清乾隆时期(约1573-1795)。明代以前的宋元肖像画传世很少,仅见摹本,从安徽省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和画工底样(粉本)来看,徽州明代早期肖像画继承传统画法,与宋元的一般白描法相同,皆以线条勾勒为主。即先用细笔描出五官部位,加淡墨烘染,淡色渲晕,再以色线复勾五官,这属于传统的单线平涂法。明代中期技法有发展,用墨和色对面部加强明暗晕染,从而表现出立体感和质感,具有地方风格,明代晚期徽州肖像画受到曾鲸画派“墨骨法”的影响,以墨为主,描绘面部结构起伏,明暗凹凸。用淡墨渲染数十层,敷色清淡,富有立体感和质感,从而提高了写实能力,把肖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徽州民间画工善于吸收外来技法,融合地方传统取得了好的效果和新的发展。直到清代早期,徽州肖像画仍深受曾鲸派画风的影响。
乾隆年间,徽州肖像画在各种技巧方面有了新探索。描绘面部主要用线条勾勒,淡墨渲染。面部明暗凹凸是依靠“色”渲染出来,用色线复勾五官,使墨与色浑然一体,不见笔痕。描绘对象的老少肤色,面部深浅变化,甚至皱纹、雀点、肉痣、老年斑、眼疾等生理特征,无不刻画得精细逼真,惟妙惟肖,使人见画如见真人。这一时期肖像画的特点是:墨与色并重、立体感较强、色彩明丽、形象准确、性格鲜明,代表了徽州肖像画的独特风格与最高成就。清代晚期,徽州肖像画家受到外来技法和海上画派的影响,除画容像外,还为名人作行乐图。这既描绘了人物动态,又增补了园林亭台、花木山石等背景,从而丰富了肖像画内容。从黟县咸丰年间传神画师余珪家的后人征集到的底样和安徽省博物馆藏余珪《俞正燮行乐图》看,人物形象洒脱自然,以笔墨为主,色彩淡雅。许多人物头像底样被作为行乐图人物的粉本,我们从中可以欣赏到徽州清末肖像画的各种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