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 阳
民俗文化
 
 
 
  首页 >>特色馆藏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凤阳  

民 俗 文 化

“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灯、凤阳花鼓和凤阳花鼓戏被统称为“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灯
    花鼓灯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中游一带,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曾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誉,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追溯花鼓灯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兴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是杰出的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是汉民族舞蹈的代表舞种,她不仅拥有潇洒奔放的舞蹈,而且还含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戏,因而受到当地人民和广大观众的深深喜爱。花鼓灯至今仍在安徽沿淮中游的蚌埠、淮南、阜阳一带广为流行。
    由于淮河地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长,其表演既有淮北人刚劲爽朗的性格,又有吴歌楚舞柔媚的风韵,而且继承了宋代“乘肩小女”(“站肩”:扮女子站在另一演员肩上表演)的技艺,也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淮河儿女率真而又丰富的性格最生动、形象的写照,花鼓灯艺术以热烈似火、豪迈奔放的旋律节奏,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表现手法,集歌舞、杂技、武术、戏曲、锣鼓、吹奏表演于一身,在舞蹈形式上属于歌舞相间、技艺性强的舞种。花鼓灯音乐是花鼓灯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花鼓灯锣鼓和花鼓灯灯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配合说唱歌词载歌载舞,是凤阳特有的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凤阳花鼓始创于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定凤阳为中都,并希望在他的家乡,设置一个超级凤阳府,辖区包括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四省中的12府23个县,差不多将整个淮河流域都划了进去。因人气不旺,文化不盛,为了扩充中都人口,他从江南富庶地带强行移来江南富民20万和天下数千文人墨客到凤阳安家,以繁荣都城经济和文化。并强令不准他们返回原籍。这些移民在原籍大都是富户,到了凤阳后很不习惯淮河流域的干旱和洪涝自然灾害,虽然思乡心切,但又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公开回乡探亲,于是在每年冬闲季节,借口年荒,乔装打扮,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对,打鼓唱曲卖艺回乡,回到江南各郡乞食,到家乡扫墓探亲。来年春季再回凤阳。这些人在年年返乡祭祖的路上,大唱攻击朱元璋的小调,凤阳花鼓就这样诞生了。其所唱歌词是:“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从此,悲悲切切的歌词内容,凄凉的花鼓调传遍了大江南北,凤阳成了人人都知道的最贫穷的地方。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被代代传承,广泛流传开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而凤阳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花鼓之乡”。
    现代的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还发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声越来越大,获得的赞誉越来越多并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花鼓戏
    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
    清代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剧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民国初期,凤阳花鼓戏进入全盛期,许多知名艺人如陈广仁、李西、乔成、顾怀功等,活跃于沿淮一带的农村舞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凤阳花鼓戏是“以唱为玩”的业余性质,解放前,演员皆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并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他们将“凤阳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创作出凤阳花鼓《全家乐》,国家领导人董必武观看后给予很大鼓励。

凤画
    即凤凰画,是凤阳独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凤画造型独特,色调明丽,手法细腻严谨,因而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凤阳凤画经历代艺人不断创造,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绘画程式,其凤凰造型必须是“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它聚集了百鸟之长。凤画以色彩分类有三种:即全彩凤画、素彩凤画、全水墨凤画。在绘制技法上,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并吸取了工笔花鸟画的勾线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画通俗画风,有“五彩、素彩、水墨”的色彩表现手法,能做到雅俗共赏。凤画的题材很多,其中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带子上朝、五凤楼、龙凤图、凤撵麒麟、百鸟献寿、四扇屏等传统佳作。
    凤画形成约在元末。明初,朱元璋于凤凰山之阳营建中都皇城,定家乡名为“凤阳”,使凤阳成为“龙凤之乡”,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凤凰画得以广泛流传。晚清时凤画最为兴盛。过新年时,皇宫内都是悬挂着凤画以示吉祥。由于凤画成为贡品,凤画生意更加兴隆。外国传教士回国时也曾带往本国收藏转卖。
    改革开放以来,在老艺人、文化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及新内容的凤画精品,部分作品分别在国家、省、市及香港各主要报刊、杂志上介绍发表,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美展并获奖,还进入艺术市场,被各界人士收藏及远销海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专题制作新闻电影片及地方电视台多次录制专题片播放。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1554号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安徽华博胜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