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胜 古 迹
钟离城址
俗称“东古城”、“东鲁城”、“霸王城”,春秋时钟离子国故城址。位于临淮镇东1.5公里。
钟离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为历代兵争之地。鲁昭公四年(前538年),“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此即钟离城有史可稽之始。南朝梁天监五年(506年),命修此城为战守之备。素有“城堑水深”、“钟离天险”之称。隋唐时,州、县治移至濠州,此后该城逐渐废圮。
现城址保存尚好,正方形,有4门,东西宽360米,南北长380米。城垣为夯土所筑,基部宽18米,残高3至4米,城四角高达5米。城内已辟为农田,建有村落。地表出土有蚁鼻钱、战国瓦当、铜箭镞、汉封泥“钟离丞印”及大量陶器和陶片。城外附近出土春秋至汉代铜器多件。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蟹泉摩崖石刻
位于宋集乡境内三峰山玉蟹泉周围壁上。为唐至清代游人题刻,共27处。有的在高达5米之处,有的在清泓水际之旁;有的直接镌于岩表,有的稍修整岩面刊刻;小者长、宽数寸,大者数尺见方。这些石刻中有7处因风雨剥蚀或人为毁坏,字迹已湮没无存;尚有20处文字全部或大部分可识。其中唐代5处,宋代7处,清代3处,未署年代的5处。石刻均为阴刻,少者两字,多者百字,或题诗,或题记,或题名。书体真、草、隶、篆、行、魏碑齐备,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
位于凤阳西南十五里,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1369年)复建,荐号英陵,旋改皇陵。皇陵虽非帝王之陵,即“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皇陵原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其间享殿具备,殿左右庑、宫厅、直房、神厨、宰牲厨、酒房等数百间,金门、红门、棂星门数百扇,御桥、红桥、水关数十座,碑亭、两祠、祭祀署、铺舍数十间,松柏数百株,石人石马数十对,神道总长253米。石像生32对,刻工精细,姿态纷呈,威武庄严,栩栩如生。“石像生数量之多,为历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皇陵碑位于神道南端西侧,东50米外为无字碑。皇陵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条大螭,刻工精湛。中下部篆书《大明皇陵之碑》,下为云朵。碑文系朱元璋亲撰,记述了他自己艰辛的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都皇故城
位于凤阳县城西北,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它按照古代都城规划《考工记》的设想,以对称为基本特点,遵循“左祖右社”的传统,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是我国历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
中都城原有内、中、外三道城,共有宫殿、楼台、门阙、坛庙、第宅、馆舍等各种建筑9000多间,其建筑面积达84万多平方米。
六百余年来,中都建筑几经沧桑,然察其布局、遗址、遗物,仍十分壮观。皇城午门、西华门和近1100米长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宽80米的护城河基本保持原貌。午门门券两侧及楼台四周的须弥座上,连续不断镶嵌着龙、凤、牡丹、芍药、荷花、云朵、方胜等浮雕图案,技艺精湛,华丽无比。特别是奉天殿之侧的五个巨型蟠龙石础,每块2.7米见方,高1.7米,面积7.3平方米,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为国内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都鼓楼
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县城中央,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6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
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终明一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
鼓楼是向全城报时的地方。旧时楼上设有“铜壶滴漏,铜点更鼓,以警朝夕”。鼓楼在建筑布局上有别于其它鼓楼而别具一格。东西向的布局是符合中都城总体规划的,也是对“席山建殿,枕山筑城”的中都城的点缀和平衡,因此把中都城宫阙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鼓楼建成600多年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建。台基一直保存完好,基上柱础排列整齐。
1998年,基上楼宇已按旧制重新恢复,再现了当年“谯楼归市”的盛况。楼内布置了《朱元璋·凤阳》展览馆,突出地展示了朱元璋与凤阳的特殊关系以及凤阳在明朝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
位于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
寺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占地1282.5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太祖洪武实录》载:(龙兴寺)佛殿、法堂、僧侣之属凡381间。加之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文,御书“第一山”碑,更增加了龙兴寺威严。当时有人描写这里是“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王宫殿屹浮寰”。
龙兴寺经过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察其遗址、布局仍森然壮观,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可以证实其当年的气势、规格和规模。殿外四口硕大的铜锅,传为寺僧做饭所用,不难想象当年寺僧之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古槐,枝桠纵横,为古寺增辉;殿内陈列有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
自1992年以来,在九华山佛教界的支持下,凤阳县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弥勒殿、大雄宝殿、朱元璋殿、地藏殿、藏经楼和两侧禅房、法堂等各种建筑200余间,已初步形成规模,恢复了往日香火。龙兴寺已成为江淮一带重要的佛教寺庙。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德墓石刻
为明杞国公陈德墓神道石刻,位于城西乡西陈府东南100米处,自南向北排列。
陈德(1330—1378),字至善,濠州(今凤阳)太平乡孟家庄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归朱元璋,为建立明王朝南征北战,洪武三年以功官封临江侯,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葬此。其子陈镛(1357—1387),于洪武十四年袭爵嗣临江侯,二十年六月从征纳哈出战死,归葬先茔。墓前原石刻群的组合不详,1973年生产队平坟时,两墓被破坏,神道石刻尚存碑座,石马及控马人、虎、羊各一对。碑已失,龟形碑座高1.2米,长1.7米,宽1.15米。石马高1.34米,长2.4米,控马人高1.48米,人马连体;虎皆自颈部以下没入土中;羊高0.89米,长1.78米。这些石刻均整块青石雕成,造型古朴,刀法精湛,其风格承元启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