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 州 史 话
楚霸中原
楚国,春秋五霸之一。亳州属于楚国疆域,也是楚进据中原,退以自保的根据地。《史记·宋微子世家》:“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即今鹿邑)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己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
这说明,至少在楚成王三十一年,楚已立足亳州,并作为重要据点,“会于亳,以释宋公”,作为会盟诸侯的要地。
为了巩固在亳州一带的势力,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令尹子文以子玉(成得臣)攻陈有功,使代己为令尹。子玉伐陈,“讨其二于宋也,遂取焦、夷”(即今亳州、城父)。楚灵王九年(前532年),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孔颖达疏曰:“言实者,皆举旧以实新。此地旧名城父,此时新改为夷”。)取州来(今凤台)淮北之田以益之。”“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便于控制。一直到春秋结束,亳州一直在楚国的控制之下。
楚霸中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楚在兼并小国与抗衡大国的斗争中给新兴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商楚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把楚文化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亳州地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诞生,给人们提供了否定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有力武器。各民族的融合进程加快了。楚国是南方各民族融合的典型,并使楚文化中那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在这一融合中高度发扬起来。
曹操起兵
汉末,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不列士族,起初做小官,镇压颍川黄巾军拜为济南相,后得罪权贵,“养疴”乡里。汉灵帝崩(189年),皇子辩年十四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太后不从,于是便招董卓以胁太后,反被宦官所杀。董卓兵到,废帝为弘农王,立刘协为献帝,京都大乱。
曹操不愿为董卓所用,逃离洛阳回到家乡,发动曹氏夏侯氏两家的几个弟兄如曹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渊和侄子曹爽等作为骨干,招募了一些兵,并“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汉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武将军。袁绍等不敢进兵。曹操带着数千人,引兵西进,到荥阳汴水与董卓军遭遇,虽然打了败仗,但却表现出与袁绍等不同的非凡勇气与胆略。曹操回到家乡以后,“以兵少,乃与夏侯等诣杨州募兵”。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出任衮州牧,在寿张东击败黄巾军,追至济北,收降卒三十余万人,选拔精锐,号为青州兵,自此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
此后,谯成为曹操可靠的后方,在这里驻军,在涡河操练水军。并多次回到家乡。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驻军谯县,颁《军谯令》。
建安十四年(209年)春,三月,“军于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颁布《辛未令》。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孙权,“劳军于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沛国,立谯郡,辖谯等七县。
此后,魏文帝曹丕以谯为驻军之地,多次由涡入淮,巡视南方,征伐孙吴。黄初三年(225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今泗县)。九月,筑东巡台。十月,行幸广陵(今扬州)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以上均见《三国志·魏志》)。是年大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只得返回,十二月陆路行回谯。
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以亳州为根据地,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过长江避乱。晋元帝时,祖逖任征军谘祭酒。祖逖力主北伐,恢复中原,率领原本北方的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北进。时原西晋中郎将刘演、流人坞张平、樊雅等在谯,刘演署张平为豫州刺史,樊雅为谯郡太守。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众属张平统率。祖逖到来,任豫州刺史,自然引起刘演等的敌视。
于是,祖逖企图诱使谢浮取张平。谢浮诱杀张平以献。因路远,粮食供应不及,祖逖军大饥。樊雅遣军,夜袭祖逖营帐。祖逖虽打败了樊雅,但张平余众助雅攻援。桓宣至,打退了季龙,便留在谯城驻守。祖逖终于在谯城站稳了脚根。
公元321年,祖逖病死,“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百姓为之立祠”。
隋唐烽火
隋炀帝暴虐无道,荒淫无耻,劳役兵役繁苛,世罕其匹。残暴的统治,终于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燃起了大规模推翻隋王朝的烽火。
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亳州城父人朱粲聚众起义,号“可达寒”,自称“迦楼罗王”,众达十余万人,“引军渡淮”,转战湖北竟陵、沔阳,后转山南。义宁二年(618年)十一月,在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称楚帝,年号为“昌达”。攻陷邓州,有众二十万人。因乏军粮,无奈,以人相食。百姓畏惧,首领杨士林、田瓒率兵叛朱粲,朱粲大败于淮源,投降王世充,被拜为龙骧大将军。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破王世充,朱粲被杀于洛水。
另,大业十三年(617年),谯郡张迁、黑社、白社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均归李密。
唐末,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和破坏,再也恢复不了元气,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进一步发展,边疆战火不断,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各地农民纷纷起义。
亳州,地处中原,是互相争夺的重地之一,也是朱温背叛黄巢以后的重要据点之一。唐僖宗五年(878年)二月,黄巢攻亳州。朱温与二哥朱存辞别萧县人刘崇投黄巢军。因屡战屡捷,朱温被补为队长,为黄巢所器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朱温“闻巢军势蹙,诸校离心”,九月,乃与部下定计,斩黄巢监军使严实,投降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朱温接受唐僖宗授予的宣武军节度使、充河中营副招讨使之职,奉命收复长安。长安收复,又追踪黄巢义军,仗节东下。十二月,朱温领兵于鹿邑,与巢众相遇,纵兵击之,斩首二千余级。乃引兵入亳州,因而兼有谯郡之地。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黄巢死,其部下蔡州人秦宗权坚持斗争,数次与朱温交锋于亳、颍之间。至龙纪元年(889年)被朱温打败。是年九月,亳州裨将近谢殷逐刺史宋衮,自据其郡。朱温亲领军屯于太清宫,遣霍存讨平之。
开平元年(907年)四月,朱温即帝位,改名晃,国号梁,年号开平,以汴州为开封府东都,原东都洛阳为西都。“改西都太微宫、亳州太清宫皆为观。”(均见《旧五代史·太祖纪》)开平二年(908年),朱温升亳州为防御州;改焦夷县为夷父县,隶亳州。
曲涡鏖兵
宋、金、元时期,亳州成为各地方争夺的要地。
南宋偏安以后,亳州成为金的据点,后又成为元南下的要冲。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南下占领亳州,大雨雪,后退去。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金兵围亳州。
绍兴九年(1139年)一月,宋金和议成立。宋对金称臣。七月,金政变,扣留宋使王伦,王伦叛宋,受金封于亳州。
宋绍兴十年,金天脊三年(1140年)五月,金撕毁议和协议,下诏复取河南、陕西。亳州知州王彦先叛降于金。六月,南京张俊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乘胜趋亳州,与南京行营中护军张俊会于城父。时郦琼与葛王乌禄在亳,闻王德至,即遁去。王德入亳州,请示张俊曰:“今兵威已振,请乘势进取。”张俊不从,放弃亳州,退回寿春。
宋绍兴十一年,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十一月,金宗弼(兀术)遣萧毅与宋使魏良臣在临安谈判议和。金提出“划淮为界,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唐邓二州”,为议和条件。亳州属金,金于亳州置防御史,隶南京路,辖谯、城父、卫真、赞、鹿邑、永城、蒙城七县。
直至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亳州一直为金所占据,是年蒙古侵入中原,渡过黄河,入郑州。拖雷军至亳州,围金。五月,金将杨改亳州为顺天府。
次年一月,蒙古兵围金兵于亳州,步骑十万,攻八日,不能下。是时,金哀宗弃军由汴京南逃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南)。四月,蒙古军退,入汴京。金兵攻打归德,杨春派精兵助战,自以弱兵守亳州。州人王宾乘虚而攻,杨春渡河北逃。六月,金哀宗从归德至蔡州(今河南汝南)留元帅李琦、王璧守归德。时阴雨多日,金哀宗赴蔡州途中,朝士扈从,徒行泥水中,掇青枣为粮,足胫尽肿。至亳州,留一日,又南六十里,避雨双沟寺中,蒿艾满目,无一人迹。复回亳州,以亳州节度使王进、同知节度使王宾征集民工运铁甲糗粮(干粮)以充饥,狼狈不堪。民不堪重负,镇防军崔复哥(一名七斤)杀守王宾等。留权参政张天纲被迫以哀帝命任命崔复哥为节度使,“罢运铁甲糗粮,州人乃安”。
七月,金哀帝入蔡州。次年正月初九,传位于完颜承麟,次日自缢而死。八月,刘顺攻亳州,破之,七斤为城父令所杀。不久,单州军以州人钉王宾等家属,召蒙古兵来破,不能拔,杀属县民而去。既渡河,知亳人不疑,州竟为春所破。
此后,亳州一直为蒙古军所占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