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回归庆典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香港回归十周年

主 要 行 业

 
3、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二战后以来,香港房地产业在五次盛衰循环中走出了一批巨型企业。虽然内地房地产业与香港仍有诸多不同,但目前产业环境与香港上世纪70年代走向集中的状况相当类似。这预示着,随着土地政策的变革,内地房地产业“大洗牌”即将揭开帷幕。
房地产业     香港房地产业虽然几经起伏,但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
    战后至现在,香港房地产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盛衰循环。第一个周期是1946年至1959年;第二个周期是1959年至1969年;第三个周期是1969年至1975年;第四个周期是1976年至1985年;第五个周期是1985年底至现在。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周期最短的约六七年,最长的是第五个周期,历时19年。
    香港人口1946年为60万,1949年增至186万,到1959年超过了300万,人口的急剧增加使住房需求激增。在港府政策推动及利益驱动下,上世纪50年代,大量资本拥入,香港出现了房地产建设热潮。到了1958年,房地产市场开始供过于求,房价、地价下跌了70%。
    1959年开始,香港经济出现转机,加上来港的外国人、国际商业机构增多,对商业楼宇、住宅的需求增加,刺激房地产业迅速回升。由于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过度贷款及其它因素,1965年春,香港爆发了银行信用危机,接着房地产价格暴跌,许多地产公司倒闭,香港房地产业陷入了战后第一次大危机之中,一直延续到1969年才有所好转。
    1969年香港房地产市场逐渐复苏,港府于1972年制定了一项“十年建屋计划”,令投资者信心迅速恢复。但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又带动房地产业全面调整,香港地价下跌40%,楼价下跌了30%-40%。
    1975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重又回升,港府1976年开始地铁修建计划,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即廉租屋计划),解决了222.5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1977年香港人口超过450万人,1979年达到500万人。需求增加,令楼宇供不应求,新兴市镇(屯门、沙田、葵涌等)逐步形成。
    承接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1981年香港房地产市场达到高潮,但随后而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1982年底,香港楼价比1981年下跌60%,1983年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直到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市场才重新复苏。8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飙升,严重脱离居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场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下跌了70%左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4、玩具业
    香港的玩具生产在全球位居首位,玩具业是香港六大传统制造业之一。
    玩具业在香港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自40年代开始,玩具产品便以劳动密集的模式进行生产。50年代,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由大陆南移到香港。1952年,韩战的爆发窒碍了香港的转口贸易,不少资金开始流向工业发展。玩具业就在这时期迅速发展,厂商大量生产塑胶玩具,成为香港玩具业最重要的一环,到现在为止塑胶玩具仍是制造业中最大的一个分支行业。
    60年代初期,玩具产品走向多元化发展,除了生产简单的塑胶玩具外,厂商开始生产以马鐽和电池操作的玩具产品。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香港凭着低廉的生产成本,在价格上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同时厂商亦开始致力于海外市场的推广活动和建立优质生产的形象,积极参与各个重要的国际玩具展。此外,香港亦举办了不少有助工商发展的展销会,如工展会和玩具展。凭着有效的市场推广,低廉价格,品质优良,短时间内完成订单,交货期准,对客户产品产权尊重和灵活变通的市场策略等,香港玩具业逐渐成了世界重要的玩具生产地区之一。
    80年代是香港工业发展重要的转捩点,香港玩具业亦在这个时候有了进一步的拓展。80年代早期,香港的玩具出口已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出口地区,时至今日,香港负责的玩具产品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这是由于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其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向外释放,令不少香港企业把生产线北移或外判给内地的厂商,玩具业也不例外。玩具厂商主要在珠江三角洲设厂生产,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只是当年香港十分之一的水平,故大部份厂商均扩大生产规模五至二十倍不等。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内地约有6000家玩具生产商,大部份于沿海省市设厂生产。其中估计约有4000家玩具厂于广东省投产,且绝大部份是由港商投资开设。
    进入90年代,科技迅速发展和全球的消费市场蓬勃,较高档次的电子玩具,多功能和互动性玩具均渐渐普遍及受到市场欢迎。香港玩具业进入第三次转型,由低技术的劳动密集生产逐步迈向技术密集的生产,部份厂商开始加强产业纵向整合的发展,其中电子零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游戏程序编写公司等角色更为重要。现时电子玩具是香港第三大玩具分支行业,相信未来十年这个排名会有较大的变化。

5、传媒与电讯业
    香港成就卓越,传播媒介居功不少。资讯和思想观念的流通快速,不受阻隔,有助巩固香港的自由经济体系,这对加促本港经济转型,使香港成为以资讯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十分重要。随经济发展日益倚重资讯联系,传媒所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香港是全球的通讯枢纽,通讯基建十分发达。香港也是全球首个采用全面数码化电话网络及实施可携性电话号码的大城市。
    报业
    香港的印刷传媒业发展蓬勃,在亚洲区内数一数二。截至2006年9月底为止,本港有48份报章和691份定期刊物。报章之中有21份中文和14份英文、8份双语及5份用其他语文印行的报章。至于定期刊物,则分别有489份中文、104份英文和87份双语刊物;以其他语文印行的刊物有11份。杂志题材包罗万象,由公共事务以至专门知识和娱乐消息,都有报道。
    约90家国际传媒机构在香港设有办事处。香港亦是一些亚洲区刊物如《远东经济评论》的业务基地。《金融时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和《日本经济新闻》也在香港印行。
    广播
    香港是亚洲的广播枢纽,14个宪星广播机构以香港为基地,透过宪星把讯号传送到亚洲,而香港的宪星及有线广播营办商则透过逾220条频道,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台、有线全国新闻网络(国际频道)、荷李活影院、探索频道、经典影片和国家地理杂志,提供多元化的娱乐资讯服务。
    香港有两个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各提供一条广东话频道及一条英语频道,每周平均播出逾660小时节目,观众人数达664万或230万个家庭。
    本港有13条电台频道,香港电台经营其中七条。香港电台以公帑经营,是享有编辑自主的公营广播机构,其使命是在资讯、教育及娱乐方面,为市民提供取材客观而份量均衡的广播节目。
    电话服务
    本港的电话服务、商用图文传真服务及流动电话服务的普及率相当高,属全球数一数二。截至2006年3月,全港共有超过370万条电话线路,电话密度为每100人有55条电话线路。另有399,895条专用图文传真线路,平均每100条商业电话线路有24条图文传真线路。流动电话服务的用户总数达869万,普及率约为124.7%。
    互联网
    宽频网络已覆盖差不多所有住户及商业楼宇。本港有187家互联网络服务供应商,利用拨号接达形式上网的注册用户超过96万,利用宽频网络上网的注册用户超过160万。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