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级栏目 | |
|
|
|
|
|
回 归 十 年
2、十年举措
教育改革
为非牟利幼儿园提供的学券计划,是本港学前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回归以来,香港推行一连串的教育改革,其重点主要集中在“母语教学”、停办收生不足的中小学、小班教学、学制改为“三三四”制、为非牟利幼儿园提供“学券”等方面。教育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冲击和压力。
推行强积金计划
强积金在港推行以来,至今已为“打工仔”累积超过二千亿元。
强积金制度的立法于2000年全部完成,从2000年12月开始推行。在实施强积金制度前,本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口有退休保障,强积金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体就业人口提供了长远保障,迄今已累积超过2,000亿元。
输入内地人才
世界著名青年钢琴家郎朗去年11月透过输入专才计划来港定居。
为提升香港的竞争力,特区政府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6年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且吸纳人才的条件逐步放宽。2006年推出的深化输入专才计划,申请人只要学历及专业能力符合标准,无需先有本地雇主聘请,就可以携家眷来港半年至1年。
回归新事物:勾地
2002年11月26日,房屋及规划局局长孙明扬就“孙九招”向新闻界作详细解释。
“勾地”制度是港府于1999年起采用的一种土地出让方式。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地产楼市进入低迷时期,地价也一沉不起。为防止土地在市场上遭贱卖,房屋局开始推出“勾地”制度。在“勾地表”制度下,发展商对“勾地表”内任何一幅土地有兴趣的话,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为购买该幅土地开出最低价格及缴交按金。如果申请人的出价符合政府按公开市场价格所作的评估,该幅土地便会以公开招标或拍卖的形式出售。“勾地”的好处是,政府能保证以理想的价钱获得土地收益。
2002年,香港楼市步入底迷,政府宣布取消拍卖土地,暂停勾地一年。及至2004年5月,眼见香港经济逐渐好转,发展商亦要增加土地储备来发展,港府重新恢复卖地,继续推出勾地表,但发展商多番试勾失败,要求政府降低勾地价金额,到2005年6月地政总署决定容许申请勾地者的勾地价为地政总署心目中的价格八折范围内亦可,令勾地再现热潮。
“孙九招”一出 居屋成历史
“孙九招”于2002年推出,居屋计划即告结束。
2002年“孙九招”和2003年“深化稳定楼市措施”推出后,配合当时香港的经济复苏情况,楼市始告回稳,市场人士普遍对“孙九招”背后,政府退出楼市,借用市场无形之手,让楼市自行调节的政策取向予以肯定。
“孙九招”涉及的九项措施包括:一、取消拍卖土地,暂停勾地一年;二、暂停两铁房屋项目投标一年;三、未来公屋兴建由需求主导,平均轮候时间不逾三年;四、实时结束居屋计划;五、为低收入家庭及公屋居民提供新免息贷款计划;六、实时结束混合发展、私人参建居屋及房协资助自置居所计划;七、终止出售公屋计划(第六期除外);八、检讨《业主与租客(综合)条例》,放宽业主收楼权;九、取消内部认购限制,取消限购一个单位及两个车位限制。
港府出售资产
2005年11月14日,领汇基金在港公开招股,市民在银行领取申请表。
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衰退,财赤庞大,政府为了纾缓财赤,并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透过出售、上市或私有化的形式来变卖政府资产,包括2000年地铁上市、2004年五隧一桥证券化、2005年领汇上市等。
低迷时期 10万人沦“负资产”
本港楼市在2002至2003年遭遇最低迷时期,楼价较96、97年的高峰急挫6至7成,约10万个于96、97年高位入市的小业主沦为负资产。别以为负资产只对小市民有影响,其实96、97年不少名人都因看好后市而摸顶入市,如今仍是负资产一族。其中时任渣打银行执行董事的王冬胜,他大部分物业就是在96、97年楼市高峰期时买入,包括98年以4,600万元“摸顶”购入大潭皇府湾,令他成为“名噪一时”的负资产。
取消利率协议 推行存保制
2001年7月,本港沿用37年的利率协议全面取消,即港元储蓄及支票户口的利率不再受到利率协议的限制,银行自始之后,可自由厘定各类存款的利率,支票户口不准计息的限制也同时被取消。存户自协议取消后,可根据银行自订的息口,去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存款银行。不过,为免日后银行间为争夺存款,出现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导致道德风险,最终令存户受损的情况,金管局致力推动存款保险制,该制度于06年9月生效。存户于银行的存款,最高可获10万元的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