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雄 人 物
5、邱少云
邱少云(1931-1952),四川省铜梁县人。1949年,他18岁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阶段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开始,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接受了攻占391高地的任务。391高地位于铁源东北十余公里处,山势险要,有一个加强连驻守,它是敌人安插在我军前沿阵地的一个“钉子”。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我军防御态势,而且可以对敌人构成威胁。
从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中间有三千米宽的开阔地。为了缩短冲击距离,使战斗具有突然性,减少伤亡,在发起攻击的头天夜里,邱少云和500多位战友就潜伏在距敌只有60多米的草丛里。
10月12日上午,突然飞来了4架敌机,在潜伏区扔下了几颗燃烧弹,有一颗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地方,四散飞迸的汽油燃烧液,溅在他的左腿上。转眼间,他腿上插的伪装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往上冒。邱少云身后有一条水沟,只要他滚到水沟里,就可以把火扑灭。但是这样一来,就会被敌人发觉。出发前,邱少云在决心书上这样写着:“潜伏成功就是胜利,就是子弹打在身上,也不动一动。”因此,尽管烈火在身上熊熊燃烧,他仍像一块巨石卧在那里,纹丝不动,直到牺牲。下午5时多,我军发起冲击,仅20分钟就攻占了391高地,全歼守敌。
为了纪念英雄,学习邱少云的共产主义精神,在391高地雄伟山峰的石壁上,刻上了一行鲜艳夺目的红漆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这雄伟的山峰石壁和鲜艳的红漆大字是中朝两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历史丰碑。
6、雷锋
雷锋,原名雷正兴,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员。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成孤儿。 建国后由党和人民送入学校读书。高小毕业后参加土改和建设国家的工作。1960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雷锋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年仅22岁。
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后,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7、王杰
王杰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8月入伍,被分配到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工兵连。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在长途行军中,他主动关心新战友,帮助新同志抗枪、背背包;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坚持学到深夜;在抗洪救灾中,哪里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在施工中,哪里有重活,他就奔向哪里。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团员。“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一连同志对王杰的评语。
1965年7月14日上午,王杰在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根据他生前愿望,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董必武亲笔为王杰题词。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1968年,英雄的故乡——金乡县花鼓村改名为“王杰村”,并修建王杰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都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
8、苏宁
苏宁,山西省孝义县人,1953年出生,1969年入伍,1973年入党,入伍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等职。
入伍22年中,他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献身国防的高度责任感,树立了一个革命军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当战士,他是训练尖子;当班长,他带领全班夺得全团比武第一名;当干部,被师里树为基层干部标兵。他潜心钻研军事理论,撰写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受到有关专家高度评价。
1989年6月,苏宁担任团参谋长后,组织领导全团的军事训练一丝不苟,并和干部战士一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尽心尽力。1991年4月21日,苏宁负责组织全团进行手榴弹实投考核,当一名战士挥臂引弹时,由于手榴弹碰到堑壕后沿,掉到了隐蔽在附近的另外一名战士的脚后。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隐蔽在右侧堑壕内、身处安全位置的苏宁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手拉倒处于险境中的战友,另一手推开同样处于险境中的另外一名同志,又扑过去用双手抓起即将爆炸的手榴弹,想把它扔出堑壕外。就在这一刹那,手榴弹爆炸,苏宁倒在血泊之中。苏宁舍生忘死,奋勇排险,挽救了两位战友的生命,自己却身负重伤,虽经多方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光荣牺牲,年仅37岁。1993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以苏宁事迹为素材创作的故事影片《炮兵少校》,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强烈反响。
9、李向群
李向群(1978年—1998年),海南省琼山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121师361团9连战士,共产党员,新时期英雄战士。
1996年12月参军。在1998年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英勇献身。李向群生长在一个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家庭。他家富不忘报国,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进取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献身精神。用灿烂的青春书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是继雷锋之后我军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
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号召全军广大官兵向他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