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色 根 据 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全盛时期包括横峰、弋阳、崇安、开化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100万人口,红军发展到万余人。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江西横峰、弋阳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福建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创建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底,中共赣东北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胡庭铨任代政委,不久邵式平任政委兼前委书记。1930年11月,成立赣东北省委,唐在刚任书记;同时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1932年底,赣东北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三省。1934年11月,红十军同寻淮洲、乐少华率领的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同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先遣队在转移中因遭优势敌人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刘英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包括湖南的平江、浏阳,湖北的大冶、阳新,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等20余县的地区。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在当地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发动平江起义,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28年10月,中共湘鄂赣特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1928年11月,红五军主力向井冈山转移后,重组特委,王首道任湘鄂赣边境特委书记,黄公略任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边支队支队长,坚持湘鄂赣地区的斗争。1929年7月、1930年3月,彭德怀、滕代远先后两次率红五军返回湘鄂赣根据地,开展斗争。1930年6月,红五军(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和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7月,由湘鄂赣边独立师扩编的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李楚屏),编入红三军团。8月,红三军团主力与红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红十六军同地方武装继续坚持湘鄂赣地区的斗争。1931年7月,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李宗白任书记。9月,建立了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赖汝樵任主席。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在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斗争中部队损失很大,1934年秋以后,少数部队在陈寿昌、徐彦刚、傅秋涛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湘赣革命根据地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位于赣江以西,袁水流域以南,大庾以北,攸县、酃县以东地区。自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守井冈山的红军,与敌人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斗争。在冲破敌人的重兵包围后,红五军大部转移到赣南,井冈山曾一度被敌人占领。1929年5月,彭德怀、腾代远率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湘赣根据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1930年,以江西永新为中心的湘赣根据地10余县革命政权先后建立。1931年8月,成立了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不久,正式成立省委)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省委书记,袁德生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6月,省委书记改由任弼时担任。同月,湘赣根据地的红十七师与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八师合编,初建为红六军团。1934年8月,红六军团突围转移,进至湘南桂东地区时,正式宣布成立军团领导机构,由任弼石、肖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石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留下的地方武装在谭余保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湘赣地区的游击战争。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位于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洪水河流域的大部地区。左江革命根据地包括龙州、宁明、左县、崇善等县;右江革命根据地以百色为中心,包括恩隆、奉议、思林、果德、东兰、凤山、隆安、向都、镇结等县。1929年十2月,邓小乎、张云逸、韦拔群、雷经天等领导百色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建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雷经天任主席。次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又领导龙州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长俞作豫,政委邓小平,建立了左江革命委员会,王逸任主席。之后,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部成立,李明瑞任总指挥,邓小平任总政治委员。不久,在优势敌人进攻下,左江根据地丧失,红八军余部转移至右江编入红七军。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于1931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七军离开根据地后,由韦拔群、陈洪涛等率领一部分武装,坚持右江地区的斗争。1932年冬,根据地完全丧失。
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四川、陕西边界地区,是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至川北后,在川陕边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的。它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最盛时的范围包括有20多个县政权,约600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5个军,约8万余人。1933年2月,成立了袁克服任书记的中共川陕省委和熊国炳任主席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6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参谋长曾中生。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留下的红军独立师在刘子才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陕甘革命根据地
陕甘革命根据地位于陕西北部和陕西、甘肃边界地区。1927年10月和1928年4、5月间,唐澍、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清涧、渭南、华县等地农民、士兵起义,打出了红旗。1931年10月,晋西游击队转战到陕北,同刘志丹等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1932年至1934年间,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先后开辟了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政委高岗)和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棋,政委张达志)。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任主席;1935年1月,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刘志丹任主席(后为马明方)。1935年2月,成立了惠子俊任书记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以谢子长、刘志丹为首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了对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7月粉碎了陕、甘、宁、晋四省敌人“围剿”后,陕甘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联成一片。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这时,根据地发展到近20个县的地区,人口90多万,主力红军和游击队发展到六、七千人。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和二、四方面军长征的落脚点。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地区,以湖南的永顺、桑植和大庸为中心。它是1934年6月由湘鄂边转移至黔东地区的红三军和1934年10月自湘赣革命根据地转移来的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领导下创建的。同年11月,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革命委员会成立,任弼时任省委书记,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红二军团(红三军改称)和红六军团在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发展到1万7千多人。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全部撤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
除以上主要根据地外,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创建过东江革命根据地、江苏的南通、如(皋)、泰(兴)游击根据地和鄂豫陕游击根据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