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
黟县建制于秦(前221),是中华大地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黟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境内峰峦叠嶂,清溪洄流,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群山阻隔,历代免遭战乱,徽商遗留下来的大量明清时代的民居、祠堂、牌坊、庙宇、园林、古桥、亭台楼阁等古建筑被保存下来,仅散落于黟县城乡的古民居就有3954幢,集中保存在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关麓、碧山等地。黟县古民居被誉为“东方古代建筑的艺术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古民居内曲径回廊、花木扶疏、集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于一体,整幢住宅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那些悬挂在厅堂的楹联、匾额、条屏,则闪耀着儒、释、道思想杂揉而成的智慧光芒。
黟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这里曾培育出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晚清篆刻界“黟山派”开宗大师黄士陵、传奇名妓赛金花、“杭州张小泉剪刀”首创者张小泉,现代著名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等名士英才。2000年,黟县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西递
坐落于黄山南麓。原名西川,又称西溪,乃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已有930余年历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有明清民居124幢,99条高墙深巷,大量的砖、木、石雕等点缀其间。
主要古建筑有凌云阁、胡文光剌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建筑基本结构是采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顶,外墙围护结构则采用山墙隔离。底部用黟县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迭落形或凸弧形,用青瓦做堞,端部形似马头。出于防盗安全的需要,对外而开的窗很小,多以黟县青石镂空雕成花卉和几何图案装饰。大门均用黟县青石做框,上部镶嵌门罩,砖雕石刻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题材,各有寓意。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房间的梁、坊、斗拱、雀替、格扇等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成为西递徽派建筑的又一典型特征。
2000年12月,西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批准通过,成为中国27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宏村
位于黟县宏村镇。
始称“弘村”。是以汪氏家族聚居为主的村落,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东、西有东山、石鼓山,吉阳河水由西绕村南下,风景秀丽。当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13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至明永乐年间,宏村汪氏76世祖汪思齐率族人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作指导,勘定宏村风水,并据此布局,至此,村落的雏形基本形成。
村落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全村以正街为中心,北围月塘,南附南湖。村内层楼迭院,以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婉蜒曲折,一条近1米宽的清澈水渠,流经各户,引塘水,注南湖。人们将月塘称为“牛胃”,渠水称为“牛肠”,南湖称作“牛肚”,高昂挺拔的雷岗山为“牛头”,村口古树为“牛角”,再以横跨吉阳河上的四座古桥为“牛脚”。这样便形成了“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村落有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明清古民居,其中的承志堂、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上元厅、南湖书院等建筑保护较好,其横梁、斗拱、窗棂上的木刻雕工精湛细腻、图案自然和谐,为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佳品。与宏村人文景观相辉映的自然景观也异常秀美,南湖春晓、月沼风荷、雷岗夕照、塔川秋色、木坑竹海……与周围的古民居建筑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宏村也因此有了“中国画里的乡村”美誉。
2000年12月,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批准通过,成为中国27处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南屏
位于黟县碧阳镇。曾名叶村,因古建制属黟县五都,亦名五都叶村。后又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于是更名为南屏村。
南屏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南屏村便加快了发展步伐,至明代,徽商崛起,南屏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叶、程、李三大姓为主的繁荣村落。
全村1000多人,有36眼井、300多幢成套民居,幢幢结构奇巧、营造别致,如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雕花厅、小洋楼、官厅等。另外,还建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家祠、水口园林、私塾书院、神坛寺庙等。
南屏成为继黟县三都、六都、九都之后,又一座远近闻名的大村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屏山村
地处黟城东北约4公里的屏风山、吉阳山下。因村北向屏风山形如屏风而得名屏风村,又因古建制属黟县九都,村中多为舒姓聚族而居,故又名九都舒村。
据屏山村《舒氏梁源实录》和《舒氏梁谱录》等史料记载,屏山舒氏为伏羲九世孙后裔,于唐末自庐江迂居屏山,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屏山村坐落在谷地中,北有屏风山作“靠”,南有东头岭为“照”,东有吉阳山,西有三姑峰,双凤“合抱”。发源于吉阳山的吉阳水(小溪)由北向南川流不息。穿村而过的小溪上建有八桥,且各具特色。
屏山村至今仍完整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尚存明清民居200余幢,还有三姑庙、御前侍卫贴墙牌坊、长宁湖、玉兰庭、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屏山村四季皆景。春风细雨桃花水涨;夏日纳凉,柳垂杨郁;秋夜赏月,水映桥动;冬季踏雪,竹翠笋萌。在“桃花源里人家——黟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屏山村以“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的风水村落特色和悠久的乡俗风情长卷,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2007年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5、关麓
位于黟县碧阳镇。
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而该村居雄关之东麓,因此得名。 古村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这“八大家”建于清朝中叶,是一户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这八间大宅,互相独立,却又联成一体。每幢古宅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屋楼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整体。整幢大宅由于布局紧凑而显得高大冷峻,内部由于疏于修理,都尽显衰败,不免有一些苍凉感,可或许就是这种苍凉感才更显真实、更值得回味。
这八间古宅的宅名大部分皆与书学相关,体现了徽商亦商亦儒的特色。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双桂书室”、“门渠书室”、“安雅书屋”、“容膝易安”小书斋。 老屋都有精致的木雕和典型的徽州摆设,只是木雕上的人像脸谱有一些被破坏了,皆因早年的那场动乱,但余韵尤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