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图书馆 V2.0 账号 密码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联系我们
本馆介绍 服务指南 书目检索 数字资源 安徽文献 文献征集 古籍保护 省图学会 新安讲堂 共享工程 下载园地
上级栏目
 
亳州市
 

 位置:首页 >> 专题文献 >> 安徽旅游景观

亳州市区

1、花戏楼
    又称山陕会馆,大关帝庙。是明清时期山西、陕西商人聚会的地方因关羽是山西人,因此他们在此建关公庙。清康熙15年(1676)始建花戏楼,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花戏楼因精湛的雕刻、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庙大殿等几个部分。
    花戏楼有“三绝”:正门前两根旗杆,每根重6吨,高16余米,直插云霄,是为花戏楼一绝。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顶端铸丹凤一只,造型生动,旗杆上还有三层方斗风铃24只,迎风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花戏楼    花戏楼的木雕是第二绝,共雕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个,神态各异,龙争虎斗,呼之欲出。
    花戏楼的第三绝在山门。花戏楼的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花戏楼的砖雕,属徽派微雕艺术,在不足5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花草树木无数,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宗教、历史、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汤王陵
    又称汤王墓,是商汤王的衣冠冢。位于亳州市谯陵北路东侧,涡河北岸。
    汤王墓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著的《皇览》:“涡北凤头村,有成汤故垒”。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
    现存汤陵为一高大圆形土丘,高6米余,周长近60米。墓冢前竖“商成汤王陵”石碑,墓南一棵500余年树龄的黄楝树,清代康熙12年(1681)和乾隆36年(1771)“重修汤陵碑记”立于左右,记录了历次维修汤陵的情况。园内古树、寝陵、墓碑,构成了帝王园林特色。1981年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三国揽胜宫
    三国揽胜宫坐落在火车站西500米汉曹墓群附近。是我省第一家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建设的旅游新景点,也是全国旅游景点最大的仿汉代建筑群体。
    该宫占地40余亩,长120米,宽70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其中一层古城堡高7米,二层魏武堂高19米,规模造型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主体建筑“魏武堂”共设十景:一是“迎献帝”,二是“青梅煮酒”,三是“官渡之战”,四是“铜雀台”,五是“赤壁大战”,六是“洛神”,七是“文姬归汉”,八是“火烧葫芦谷”,九是“游仙”,十是“戏貂蝉”。


4、曹氏宗族墓群
    位于亳州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占地约10平方公里,甚为庞大。
曹氏宗族墓群     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灿、曹胤等人的墓群。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亳州城南除有《水经注》记载的曹腾等人墓以外,还有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广大。
    曹氏宗祖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规模都很大,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
    墓门多为石结构,饰有画像刻石,墓室墙壁、券顶绘有彩色壁画。出土有玉刚卯、玉猪、银缕玉衣、玉枕、象牙石等珍贵文物。墓中出土的800多块带文字墓砖,最引人注目。有隶、篆、草、真、行等书体。文字内容记有曹氏宗族成员或地方官吏姓名,也有一些反映人们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词句,对研究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曹操地下运兵道
    位于亳州市老城区地下,以大禹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相传为曹操所建。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规模宏大,目前已发现长近八千米,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
    古地道距地表深度一般在2-3米之间,最深处超过6米。结构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木结构、砖结构四种形式。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等几种形式。道内高一般在1.6米至2.1米之间,宽0.6米至0.9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型道口连接,平行双道相距约2-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井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灯龛等附属设施。
    近年来在古地道的发掘维修过程中出土有汉、唐、宋各代文物,有铁刀、铁剑、弹丸、衔枚、铜境、铁钉、瓷器、围棋子、钱币等,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价值。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华佗纪念馆 华祖庵
    又名华祖庵、华佗庙,位于亳州市永安街中段路北,东邻三神庙和神农衣冠冢,南邻曹操的斗武营,是祭祀神医华佗的庙堂。因庙的历代主持皆为女僧,因此叫华祖庵。1961年郭沫若先生来亳,亲题“华佗纪念馆”馆名,而后有现名。
华祖庵     华佗辞世后,家人流散,故居被水冲坏。唐初尚文,谯人便在他的故居前建了华佗庙,而后又多次修建。现存华佗纪念馆与华佗故居连为一体,占地1.3万平方米,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殿、禅房、元化草堂、存珍斋、益寿轩、课徒馆、自怡亭、五禽戏台、药圃、洗芝池、碑廊等建筑。大殿上方悬有清嘉庆2年(1797)安徽巡抚朱圭题写的“燮理通微”的匾额。殿内金柱上有朱圭题写的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地释佛菩提”。店内供奉着雕塑大师钱绍武为华佗雕塑的铜像。碑廊上襄着古今名人为华佗题写的诗文。整个纪念馆,古朴典雅,环境优美,凝聚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1981年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道德中宫
    又名老祖殿,位于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老子的宫观。宫前有问礼巷,传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宋时,涡河之滨有三个老子庙:河南省鹿邑县的上清宫、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涡阳城北的下清宫。
    现有山门3间,上题“道德中宫”四字,中殿礼人祖,后殿奉老子,有高3.1米的老子像。东院有殿3间,敬鲁班,门题“紫气东来”,西院有殿3间,敬财神,门题“青牛西渡”。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江宁会馆
    位于亳州市古泉路中北侧。清嘉庆12年(1807),南京药材商人为经销方便,在圆觉寺的基础上集资改建的。
江宁会馆     会馆坐北朝南,青砖灰瓦。现存山门、戏楼、配楼、钟楼、鼓楼、看楼、正殿、偏殿等古建筑,计52间。山门3间,明间正门匾额镶嵌砖刻“江宁会馆”四个大字,东西次间匾额,分别镶嵌“钟山”、“分秀”碑刻大字,意为将钟山之秀分到亳州来。进入山门即是戏楼,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而建,舞台前突,木结构,屏风彩绘“二龙戏珠”图案,上悬“秀接钟山”匾额。
    整座戏楼建筑,集南北风格于一体,秀丽多姿,看楼与钟鼓楼分列东西两侧,檐廊弯绕,构成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亳州地方特色。1989年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白衣律院
    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
白衣律院     清顺治六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后经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为纪念盲僧德升和药商董继文,白衣律院山门一反习俗面向西北,对着山西方向。山门石匾上“白衣律院”四字为乾隆时期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先生手书。
    现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港亳人唐德荫先生捐资兴建的。山门三开间,重檐歇顶,琉璃瓦屋面,门内两侧有四大金刚塑像。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殿宽5间,殿内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的木雕像,后殿位于院北侧,5开间,另有配房50余间和完备的宗教设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薛阁塔
    原名文峰塔。位于亳州老城东南。
文峰塔     清乾隆中叶,知州郑交泰因此地文风不正,于城东南一里筑此塔,以倡文风。原五层,后绅士何天衢捐资复建二层,成为七级浮屠。
    该塔是一座砖塔。直椎式八角开,共七层,高34.15米,周圆23.36米。塔座由八块青石奠基。塔一二层为仿木结构,每角砌砖为方柱,高3.5米。柱上仿高50公分。仿上为塔檐、上并饰以斗拱、昆虫、鸟卉花纹,登塔门面向东北,有螺旋式台阶,塔室为一个面南的小龛。各层塔檐造型与一二层基本相同。塔顶八角飞檐,挑角垂脊,铺有筒瓦滴水檐形如八角古亭。塔尖端为铁铸莲座,座上有螺旋铁柱支撑。一个铁葫芦直插云霄。
    2001年国务院将该塔作为曹氏家族墓群的附属建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站地图 公共图书馆导航 返回首页 病毒预警 馆长信箱
Copyright ? 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800x600,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