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
 

教育部:今年高招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1月,教育部公布2008年工作要点,教育部称今年将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
    教育部称,今年要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广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同时,将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改革上,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扩大并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推动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今年还将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京华时报)

教育部:今春开学将建立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育部官员日前透露,从今春开始,将在农村中小学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财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只对学校进行配备,由学生在本学期使用,学期结束时归还学校,供下一级学生使用。
    为保证循环科目教材的质量,按循环周期3年计算,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这些科目教科书款的1/3左右,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同时鼓励地方课程免费教材也实行循环使用。
    纳入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包括:小学的《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初中的《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循环使用教科书的登记、发放、回收、统计、消毒、保管、更新等工作作出具体规定。
    该负责人指出,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由目前的农村小学每生每年7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140元,提高到农村小学每生每年9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180元,并将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同时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地方课程教科书,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该负责人强调,同时,各地要对地方课程教材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免费后,严禁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预收教科书费用,严禁组织向学生统一收费征订各种教辅材料,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再以任何名目向学生收取涉及教材的一切费用。(中国经济网)

2008年研究生改革试点将继续扩大
    针对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问题,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007年10月25日透露,教育部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2008年将安排设置研究生院的普通高校进行试点。
11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就是收费,这是不准确的。研究生的改革不是收费改革,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王旭明首先匡正概念。他说,为了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创新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推出了以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目前全国有17所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和改革工作。从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目前进展顺利,得到了导师、研究生和学校的一致赞同。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在哪儿?王旭明进一步解释说,应该说,这项改革是通过学校内部统筹规划和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部分研究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构筑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增加对研究生的奖助,强化导师的责任,突出强调导师应该在研究活动中培养人才。“研究生导师既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质量,又要承担资助研究生相关责任。在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研究生从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提高学术水平。要将实际表现与获得的奖助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研究生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光明日报)

教育部下阶段重点 降高招幅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教育部部长周济做客人民网透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成为教育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周部长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和重点学科的建设。这几年来,招生的增长幅度已经降下来,从比较高时候的20%多,降到了去年的5%,这样我们已经实现了战略意图,可以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质量是得到基本保证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还存在很多困难。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没有更好结合起来。所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和经济部门、社会发展部门一起做好工作。既要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考虑我们的计划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各行各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使得他们有更强的发展基础、潜力。(人民网)

教育投入为何达不到GDP4%  财政部官员分析3原因
    教育部3月25日下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11工程”十年建设成就及开展三期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表示,财政教育性经费占GDP的比例未达到4%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赵路指出,1993年发展改革纲要第一次提出这个目标,目标设定实现是2000年,现在已经到了2008年了,仍然没有实现,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按照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占GDP的比重大致上是占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一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在这样一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结构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这里也有一个指标,就是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指标,什么叫财政教育投入的强度?就是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在你财政支出当中占的比重,这块蛋糕切多大给教育?反映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程度。中国大致上在不到15%的比例,因为每个年份略有不同。统计了一些发达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强度大概是15%、16%,这说明中国各级政府占GDP低比重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在财政投入的强度上给予很大的提高做了艰苦的努力。
    第三,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中国新闻网)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