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老师缺口40万
用正在崛起的“半壁江山”来形容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
“规模发展迅速,质量提高艰难。”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英波这样形容高职教育的处境。
教育界人士最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纷纷指出,如果再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撑这“半壁江山”的基石随时面临危险。
6月28日,在天津举行的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坦言,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投入不够,二是师资不足。
“这几年,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达到了810万人,2002年时还不到400万人,如今翻了一番。但是教师的数量还基本上维持在上世纪末的水平。大体上换算,缺40万人左右。”他还说,从事职教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还比较弱,这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实明显不相适应。下一步职业教育要想提高质量、加快发展,解决师资缺口问题迫在眉睫。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字,在中职连年扩招的情况下,生师比也在逐年升高, 2000年为16∶1,2003年不到18∶1,2005年就已超过21∶1。据测算,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到2200万左右,即使按照生师比21∶1计算,至少还有30万的缺口。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生师比并未达到教育部制定的18∶1至15∶1标准。
虽然上海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达到了教育部18∶1的合格标准,但是还存在着专职专任教师不足、年轻教师和兼课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说,该市高职高专师资结构呈哑铃形,两头大中间小,专任教师中新教师多,兼职教师多为本科院校退休教师,中年教师缺乏。根据在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总体数量接近50%,有5所学校青年教师占60%,比重最高的学校占78%。大学毕业直接任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70%左右,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不超过10%。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尤为突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谈奕认为,招生规模的扩大、老职业学校的扩建、新职业学校的上马,“对贵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据她分析,贵州的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来自中专和初高中学校,大都没有系统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大都少有甚至没有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贵州省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大部分输出到沿海地区,然而能很快在沿海地区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却微乎其微。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但贵州的职教师资对此毫无接触或知之甚少。
更为严重的是,贵州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应用型专业教师流失几率远远大于理论课教师。(中国青年报)
审计署:八成以上被审计县挤占挪用教育经费
7月4日,审计署公布了对16个省份的54个县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情况。审计结果表明,“中央与地方共担、省级统筹、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初见成效,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生负担有所减轻。但是,经费拨付不到位、违规收费、随意挪用经费等问题比较突出,“减免费”与“乱收费”的现象依然并存。
29个县滞拨资金1.1亿元
审计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现大幅增长。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中,中央加大了对各地,重点是中西部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中央财政补助16个省份的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分别为153.26亿元和98.49亿元,同比增长90.49%和59.55%。同时,省级政府也加大了全省统筹力度,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实现较快增加。但审计发现,部分地区也存在经费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部分地区未落实应由地方承担的资金1.22亿元。审计调查的16个省份中,有3个省未按照规定的分担比例落实资金,少承担资金1.08亿元,占应承担资金总额的8.65%。审计调查的54个县,有8个县未按规定落实应承担的资金1350.58万元,占应承担资金总额的71.78%。
——有5个县的县级政府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2006年与2005年相比,共计减少3186.90万元,减幅为13.2%。
——资金拨付不及时,长期滞留在财政或教育部门。在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29个县的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分配并拨付到有关中小学校账资金1.10亿元,占这29个县农村义务教育同类经费总额的45.32%。
46个县挤占挪用1.15亿元
受益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和有效使用,学校运转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81.74元,同比增长24.31%。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54个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共投入资金9.59亿元,使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审计发现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财政部门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约占被审计县的85%;被挤占挪用金额为1.15亿元,占同类专项经费总额的3.8%。挤占挪用的资金中,用于教职人员经费6513.51万元,占56.7%。
部分地区的资金管理也较为混乱。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16个县的教育部门及学校共142个单位,把向学生收取或代收的考试、教辅材料等收费,教育经费拨款,食堂差价、房屋出租收入等共计4065.15万元,账外存放或存入个人存折保管,其中私存的个人存折达129个,金额2497.84万元。
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审计发现,2006年,实施新机制的西部31个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专项资金共6.02亿元。国家负担贫困寄宿生的“两免一补”资金年人均达到436.71元,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负担。
但是,审计发现乱收费问题仍然存在,被审计地区自立项目乱收费和向学生收取明令禁止的费用共5109.99万元,其中4个县以捐赠、赞助名义变相收费1960.98 万元,占38.37%。此外,违规代理收费问题也比较突出。
学校债务问题突出
据对54个县的调查统计,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负债余额28.72亿元,截至2007年6月底,已偿还债务8.63亿元,但同期又新增债务6.79亿元,尚有负债26.88亿元,平均每县4978万元。
据对辽宁喀左、宁夏西吉等9个县新增债务情况的调查分析,这9个县2005年至2007年6月新增债务1.23亿元,其中用于新建校舍或危房改造9626.04万元,占78.45%。2007年6月债务余额6.44亿元。部分学校由于债务沉重、无财力偿还,被债权人强行封校、学生被迫停课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学校被诉诸法院,被强制划走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各地整改初见成效
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鲍国明说,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讲,主要是这项改革刚刚开始实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经费运作、管理和工作衔接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部分地区财力薄弱,历史有些欠账。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少数地区未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有的省级统筹力度还不够大,省级承担资金投入不到位;部分地区还未形成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中小学校长期缺乏外部监管,同时学校内控制度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不强。
鲍国明介绍,教育部、财政部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次审计调查高度重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截至目前,各地整改已初见成效。(人民日报)
安徽要求学校保证学生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
8月,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将全民健身运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这一条例规定,学校应按国家规定的课时实施体育教学,开展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保证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如果违反此条例并逾期不改正,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学校应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把体质健康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将体育课列入学生学业考试科目。
条例还规定,公共体育设施每天开放时间一般不少于8小时,并与当地公众的工作、学习时间适当错开,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园和其他可以健身的公共场所,应逐步向公民免费开放。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与其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配套体育设施。
该条例将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新华网)
常见高招诈骗行为
当前,正值高考招生录取之际,各种招生诈骗和非法招生活动也粉墨登场。安徽省教育厅最近公布了几种常见的诈骗行为,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
诈骗一:混淆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招生骗子故意混淆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网络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普通高校的考生,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
诈骗二:以军校招收地方生名义诈骗。一些不法分子谎称军校有地方指标,可以成为部队学员,有的犯罪团伙甚至办假军校。
诈骗三:冒充高校人员,谎称有“内部指标”行骗。
诈骗四:声称“低分高录”。骗子自称是招生院校校领导的熟人、亲戚,声称自己有办法让不够第一批本科线的考生录取到第一批本科院校,只够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专业。
诈骗五:以“自主招生”为幌子行骗。一些骗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误导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上数万元即可搞定。
诈骗六:凭借“定向招生”诈骗。一些骗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收取所谓“定向费”,诈取家长钱财。
(新华每日电讯)
教授揭秘考研培训黑幕
考研辅导市场逐年萎缩 辅导机构面临“僧多粥少”
2008年的考研分数还没有公布,2009年考研培训的宣传海报已经贴到各个高校。在各类海报中,“绝对全国第一”、“各项指标连续十年榜首”、“2008年考研英语大小作文全部命中”、“政治大题全部命中”、“2008考研数学重要知识点100%全部覆盖”等以大号字体突出的宣传,吸引着有考研计划的人们。
“这些宣传早在研究生考试还在进行的时候就开始了,现在考研辅导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登学校创办者,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陈文灯认为,现在考研辅导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是本科生对于是否考研已经不再盲目,不再把考取研究生作为增加就业砝码的渠道,而是通过对时间、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再做决定;另外,一些知名高校保研人数逐年递增,加上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都造成了参加考研辅导班的学生逐步减少,辅导机构的竞争程度由此更加激烈。
但是考研辅导机构不正当的竞争方式,让陈文灯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考研辅导,并且被誉为数学考研辅导权威的教授忧心忡忡:“为了拉生源,为了赚钱,什么不正当的手段都用,让辅导班的名誉都丢没了,重要的是损害了考生的利益。”
对于考研辅导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相关主管部门并没有等闲视之,2008年1月,教育部下发1号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
考研辅导市场乱象丛生
“考研培训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这是一家考研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对这个行业的总结。正是把一年年不断更新的考研学生看成刚长出来的“韭菜”,许多培训学校才敢在竞争中进行虚假夸大,甚至是不实宣传。
北京一名刚参加完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正在等待分数的大四学生说,自己在报考研辅导班期间确实有点摸不到门,因为每个考研辅导班都恨不得号称自己是全国第一,甚至有的辅导班说自己这几年辅导过的学生100%通过初试。还有的把讲课老师吹得像神仙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听了他们的课,自己肯定能考高分。但事实不是这样,不经过努力,谁也不会考出好成绩。
另外一名2008年考生对于一些押题、猜题的宣传很反感:“我觉得学习是来不得投机取巧的,好好学习,掌握知识点,抓住规律,这样才能拿到高分。押题、猜题太不靠谱了。”
为此,陈文灯介绍了教育部《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了近期考研辅导市场的种种乱象:近一段时期,一些社会机构以所谓考研辅导的名义蒙骗学生,获取不正当利益,有的甚至没有办学许可手续,有些所谓的辅导班不择手段,恶性竞争;有些社会辅导活动公然在高校设点招揽生源,有的甚至长期租用高校内部设施;一些高校教职工组织、参与考研辅导活动的现象仍然存在。上述种种现象,不仅危害学生利益,干扰招生工作环境和秩序,也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教育公平,亟待加强监管并依法整治。
据通知要求:坚决清理、取缔在高校内部进行的考研辅导活动,考试大纲编写人员、命题人员不得公开其参与命题、考试工作的身份,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有关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补习和辅导活动。(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