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详解国家支持的产业方向
“合理的投资规模,有利于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但是根据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需要,对资金投向要加以引导,要‘有保有压’,引导投资向‘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五个重点领域倾斜,同时要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侯世国8月26日说。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市场经济机制发育,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通过调整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产业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是替代市场,而是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纠正和弥补市场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主要是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农业、服务业、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侯世国说。
在谈到国家支持的产业方向的确定依据时,侯世国认为,目前国内有从研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的技术基础,有利于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提高短缺商品的供给能力,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有较高技术含量,有利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针对去年以来,因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的现状,侯世国认为,停产关闭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产水平低下、资源消耗高、排放污染重、职工保障条件不完善的企业,由于难以承受高标准的社会公益规范和新的经营环境,被市场所淘汰,这与国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的生产水平和较好的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仅仅由于国际原燃材料价格上升和市场暂时放缓的影响,面临经营危机,甚至可能对地方就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采取相应经济措施进行调整,帮助尽快渡过难关。目前国家已经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3%,同时有关部门也在研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信贷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切实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侯世国说。(新华网)
中国产业安全逾越警戒点
“5·12”大地震,凸显出国家综合经济能力和经济调动能力的重要性。包括产业安全在内的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保持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力,才能保证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到严重损害,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员能力,以备抵御外敌侵略、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如何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掌握国有经济应控制的领域,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
在全球化中确保经济安全
尽管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我国工业品出口的55%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以上由外资企业完成,其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掌握在外企手中。
我国庞大工业的主体是处于全球中低端的“劳务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的“知识经济”。所谓“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实际上自由流动的只是全球逐利的资本,核心技术不可能向我们“流动”。只能靠以中国企业为主体、走奋发图强、自主创新的道路。
目前在稍有技术含量的领域,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在规模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大都不足以和跨国公司相比,如果完全暴露在严酷的国际竞争中,这些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未来希望的企业或产业,可能被外资挤垮或吞并(如我国的装备工业)。
后发展国家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和科技,需要保持对战略性产业(企业)和支柱、命脉性行业的控制力。在目前的相关改革中,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者不应忽视国家战略的地位,淡化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概念。否则,只注重“招商引资”、“国退民进”,忘记了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7%;遵照“入世”承诺,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和配额,取消了多数行业合资企业外方参股的限额。近年来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到位700亿~800亿美元,我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当前,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开放水平”的论述,有的部门或地方的干部并没有理解到位,还是沿用有偏差的“招商引资”增长思路。
从产业控制理论来看,外资和东道国对产业的控制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旦某一领域的外资在东道国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相对优势,则该国企业就将失去话语权。一国的产业安全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决过程。外资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如果足够大,其负面作用就可能集中凸显。
正视外资对我国战略产业的威胁
骨干国企所支撑的我国工业核心技术系统及其研发能力,是最具战略价值的经济造血细胞、军工基础和工业技术精华。
自从2000年底出现外资廉价兼并我国骨干国企的狂潮,像西北轴承、大连电机、锦西化工机械、无锡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齿轮、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武汉锅炉厂、武汉机床厂、鸡西煤矿机械、佳木斯煤矿机械、沈阳凿岩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合肥变压器厂、山工机械等一长串大型骨干国企(其中很多是行业龙头及承担重要军工任务),连同其艰苦奋斗几十年形成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国家的巨额投入及宝贵的立国战略基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及研发机构,这些是新中国几十年工业建设自强奋斗的历史结晶,大都被外资收入囊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地方,大企业改制的基本路子,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青睐跨国公司前来并购,并规定除国有大煤矿外,不限制股权比例。其中一些重要的为武器装备配套的企业,也欢迎鼓励外商来参(控)股。可以说,这已经触及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底线。
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文件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而老工业基地的一些“主体”都是共和国的“长子”,几代人的心血,形成今天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基础。
像装备工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其生存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但是,近几年有的地方政府为加快“国企改制”进度,不惜将本地重要的装备类国企挂牌拍卖,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由此面临被外国公司吞并的境地:
西北轴承是我国重要的轴承制造企业,被德国FAG公司控制51%的股权。
原大连电机厂和电机二厂曾是我国最大、技术领先的电机企业,现已被外商绝对控股,对我国电机行业的技术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锦西化机是中国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拥有一支通晓各国装置的技术型、专家型队伍,现已被西门子控股。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现已被美资控股。
武汉锅炉厂是我国从事工业锅炉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资产和能力集中于武锅股份(武锅B),现已被阿尔斯通控股。
占据我国工程机械头把交椅的“徐工机械”,限期“改制”被要求与美国凯雷谈判让其收购,一度引起社会关注,成为维护我国装备工业安全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我国工业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如果本土产业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就可能永远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低附加值位置,我国就可能由此受制于人。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将被侵蚀殆尽。
如果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那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将会失去对经济发展的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
所有发达国家的开放都不是自由开放,而是选择性地开放,其诀窍就是要别国无条件“自由化”以打开市场,而对自己的核心利益寸步不让。美国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敏感行业”实行最严格的控制机制,直至提交参众两院专委审查。俄罗斯规定数千家战略性企业及国家战略资源,决不允许外资染指。西方国家不拒绝国外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但都严守一个底线,就是不允许外方独资、合资企业占据自己产业的主导地位。显然,所谓国际的“自由竞争”原则都是以国家经济的核心利益的安全,作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的。
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严格保护国家民族重大利益的底线。
(《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