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
 

央行金融数据出炉 货币政策须“紧”上加“谨”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公告表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其中两大特征引人注目:一是货币供应和人民币贷款增速均有回落;二是国家外汇储备突破1.8万亿美元。专家表示,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摒弃,但需坚持全球化的视角和谨慎的态度。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据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末,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两亿元。
    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较多,具体来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8.85%。
    上半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9649亿元,同比多增15774亿元。居民户存款增加22070亿元,同比多增13798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16256亿元,同比少增270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0234亿元,同比多增1962亿元。
    从贷款情况看,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趋缓。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4525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货币供给总量回落、存款增加、贷款增速放缓都说明上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居民存款高于非金融机构存款(即高于工商企业存款),是由于资本市场股市和楼市都不景气,资金回流到银行所致。
    另一组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8.31万亿元,日均成交4153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5.9%,银行间市场利率略有回升。
    “这也说明社会资金链吃紧,银行间相互拆借频繁,因此银行间的利率水平也相应回升。”郭田勇说。
    经济下滑危险犹存
    从央行数据来看,到2008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
    M2增速大于M1增速,说明近期需求减少,企业经营和投资行为存在不景气的潜在危险。郭田勇说,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不好,于是减少投资,M2增速与M1增速拉大差距。
    今年上半年,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银行、楼市资金明显吃紧。
    曾有专家担心,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否出现超调,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基本面。郭田勇说,国际油价格高涨,大宗物品价格持续走高,我国仍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因此央行一方面不希望通胀加剧,一方面又要谨防经济下滑趋势。
    警惕“热钱”大量涌入
11    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806亿美元。外汇储备破1.8万亿美元,对热钱的担忧又被推到高位。“有理由相信,4月份以来,我国外储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国际金融机构背景的热钱涌入。”中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团队发布的报告表明,热钱正在加速涌入中国,而流入后的盘踞点依然是资本市场。次贷危机的影响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博弈,是左右这种变动轨迹的重要因素。考察亚洲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情况,能为中国热钱的流动情况提供参考。就东南亚来看,资金在2007年底出现流出迹象后,2008年重新开始流入。特别是4月份以来,东南亚境外股权投资的大量涌入,与中国外汇储备异常增长非常一致。
    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已达1.75万亿美元。针对张明的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热钱说予以否认,认为“国内不存在热钱”,“我们认为只有一些异常资金”。尽管如此,对于热钱的担忧从来没有离开过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视线,也一直萦绕在专家学者心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赵晓菊表示,金融稳定是第一位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该轻易加息,否则将给热钱增添盈利的途径,不利于缓解热钱大量流入的情形。
    宏调面临双重威胁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经济形势使得考虑货币政策走向的问题愈加复杂化,宏观政策调控面临着通胀与滞胀的双重威胁。关于货币政策走向的争论存在于社会各界。日前,参加清华大学第三次经济形势讨论会的部分专家表示,应当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增长,防止经济陷入“滞胀”泥淖。
    有观点认为,将于7月17日出台的6月CPI数据会很大程度影响加息与否。对此,赵晓菊认为,CPI数据是短期的数据,是过去的数据,不能决定是否该加息。制定货币政策要看未来,要考虑人们预期的改变对经济的影响。
    外交学院国际金融中心主任欧明刚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2000多亿美元,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大,央行不得不增发央票对冲外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形成巨大压力,下半年央行依然必须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此,赵晓菊表示认同:不能摒弃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过使用时需慎之又慎。她认为,目前存款准备金调整的空间是有的,且没有比数量型更好的手段,加息则是万不得已的手段。此外,中国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事实也要求从紧需特别审慎,必须要考虑到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的情况,以及国内进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国际金融报)

近七成股票明年实现全流通
    宝钢股份限售股8月19日起上市流通。至此,沪深两市股改实施后全流通的上市公司达到22家。从市场表现来看,大盘蓝筹股由于解禁规模庞大,股价跌幅较大。预计2009年有874家公司股改限售股全部解禁,占股改公司家数的68.66%。也就是说,明年将有近7成的股票实现全流通,解禁股份合计2076.98亿股,解禁市值合计1.76万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民生银行于2007年10月26日实现了全流通,万科A股东持股也于去年12月全部解禁(均不考虑增发限售股)。目前,已经实现全流通的22家上市公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股改限售股到期解禁,且公司发布相关公告,共有14家;二是股改限售股禁售到期,但公司尚未发布限售股上市公告,所涉及公司有风神股份等4家;三是虽然实现全流通,但是相关股东发布自愿锁定股份的承诺,分别为三一重工、卧龙电气、东方明珠和苏宁电器。
    以三一重工的全流通日期今年6月17日为起点,分析全流通股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大盘股的表现明显偏弱。统计显示,6月17日以来,上证指数从2874.10点下跌至2319.87点,跌幅为19.28%。在此期间,宝钢股份股价下跌了38.45%,跌幅列22只全流通股票的首位;中信证券、万科A也分别下跌了37.60%和36.32%,紧随其后。
    与这些大盘股相比,大股东自愿锁定股份的股票表现较好。6月17日以来,苏宁电器上涨了0.73%,成为少数上涨的股票之一。卧龙电气、东方明珠的跌幅也仅有9.02%和7.88%,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三一重工的跌幅则达到22.69%,略高于沪综指。从表现来看,大股东自愿锁定股份减弱了解禁股对于市场的冲击,起到了稳定股价的作用。
    目前全流通的股票数量较少,但上市公司全流通的帷幕已经拉开。根据上市公司股改承诺,8月19日至今年底,将有131家公司的股改限售股全部解禁,合计279.87亿股,参考18日收盘价,解禁市值合计约2374亿元。(新华网)

中国股市为什么总是急升骤降
    据最新数据显示,A股市场经历了2007年不回头的单边上涨,去年10月中旬上证综指攀升至6124点的历史高位后开始下落,今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A股市场共有617只个股被腰斩,跌幅超过四成的个股多达1038只;在1500多只有交易记录的A股中,仅有78只个股累计上涨。
    而在现实中,综观A股市场的发展历史,只有18年的中国股市,大起大落、投机风盛,基础制度不健全、风险对冲机制不完善、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充分和投资理念不成熟等新兴市场的特征非常明显。在这其中,市场的大起大落几乎成了中国股市的最主要特征。
    应该说股市的跌宕起伏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以本轮行情为例,股指在持续两年大幅上涨之后,出现一定的调整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出现逾五成的深幅下挫,不仅大大超出市场各方的预期和投资者的心理承受力,也让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遭到了威胁。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认为,去年A股的大起与今年的大落对市场的健康发展都不利,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了投资信心,引起了市场的恐慌和不满。
    众所周知,在成熟市场,股市波动相对比较温和,而在中国,动辄超过2%的单日涨跌幅几乎成为“家常便饭”。以去年为例,上证综指日波幅高于2%的交易日达86天,占全部交易日的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股市更是坐上了“过山车”,单日涨跌幅超过5%的交易日达到了12天,而单日涨跌幅超过2%的天数则达到了43个交易日。伴随着股指的连续下挫也直接导致A股市场市值的蒸发和市盈率的下降。目前,深沪两市总市值已由去年底的32万亿元降至目前的17.80万亿元,总市值缩量接近15万亿元。
    中国股市为什么摆脱不了大起大落的宿命?
    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多个市场的平均情形显示,市场的波动60%—70%来自基本面(经济增长、公司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等),其余的30%—40%来自市场心理。越是不发达的金融市场,由于投资者的不成熟,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干扰作用就越大。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曾表示,做空机制缺席、上市公司缺少回报股东的意识、股市政策依赖性较强等三大弊病,是造成我国股市大起大落的主因。此外,基础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过分重视融资而对投资人保护的相对淡漠;投资渠道的缺乏,以及投资主体的单一,也是造成股市大起大落的另一因素。
    近年来,尽管A股市场在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投资品种单一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朱玉辰说:“国外成熟市场有股指期货等多种金融衍生品,为市场提供多空双向交易机制,将大波动化为小波动,避免股票市场的单向运行,实现市场的均衡与稳定。“这就如同驾驶汽车,不仅要有前进挡,还要有刹车挡和倒车挡,才能保障安全,减少隐患。”“而我们恰恰缺少这些。”在A股市场,由于没有做空机制,投资者只有在股市上涨的时候才能赚钱,从而形成一致的推动市场上行的力量,股指容易快速上涨,导致泡沫。但是当估值水平过高时,整个市场便难以支撑持续上涨,就出现大幅下跌。
    其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注重分红,缺乏回报股东的意识,造成上市公司不会为投资者的利益多作考虑,导致众多的投资者不得不追逐短期的利益,这种短期投资行为也导致了市场的骤跌、急升。中国平安爆出的巨额再融资重创投资者信心就是一个明证。上市公司质量是市场的基石,只有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才能吸引投资者的热情,也只有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才能促进股市的繁荣,保障股市健康平稳发展。尽管中国经济连年持续稳定增长,但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却不容乐观。据一项调查显示:84.20%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总水平表示不满意。
    再次,我国股市的政策依赖性较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政策市”之称。业内人士指出,打开中国股市发展的走势图,我们不难发现,时起时伏的曲线,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勾画出来的。
    东方证券分析师认为,A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政策市”,其原因是A股市场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表现出来的就是不成熟。这其中非经济的、非市场的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对于经济因素,市场参与者可以利用其共享的经济信息进行预测;而对于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策,并非普通市场参与者所能知晓和把握的,人们对此只能猜测。而谁能预先知晓政策,谁就能优先获得投机。这样,本来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市场起不到作用,而投资者大多看管理层的“眼色”行事,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很少有人看重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经营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听消息买股票的占大多数。
    稳定健康的股市,事关经济全局。不少有识之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和采取更有效的调控措施,既要防止股市大起,更要防止其大落。近日,决策层密集调研外贸金融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也折射出呵护资本市场的意向和避免股市大起大落的决心。
(金融时报)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