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商界常青树
18年A股市场,能够一直引领上市公司成长的掌门人屈指可数。据统计:在深沪两市最早上市的200家公司中,目前仅有8家公司的董事长始终未变,万向钱潮的董事长鲁冠球便是其中之一。这位中国商业界鲜有的“常青树”企业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是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一个缩影。
农民企业家传奇
鲁冠球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成系统的管理经验,完全依赖近半个世纪的波折之路,修炼出极有价值的商业哲学体系。这位当年的修理匠,现在通过并购掌控19家海外公司,继续巩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地位,同时还进入农业、矿产、新能源、金融等10大产业。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
鲁冠球,素有商界常青树的美誉,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鲁冠球主宰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工厂发展成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的全过程。只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农民的传奇故事。
这位至今都带着浓重乡音的浙江老汉,15岁辍学,做过打铁匠,3年的铁匠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产生狂热的爱好。他把一间农机小作坊打造成中国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并把握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前行。在数不清的桂冠和乡镇企业大多昙花一现的背景面前,鲁冠球奇迹般地成为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在WTO与国际化大潮汹涌而来之际,鲁冠球再一次成为故事的主角: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厂商,2001年8月28日,他还一举收购了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UAL,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至此,他手中的上市公司内有万向钱潮,外有UAL。从一个洗脚上田的打铁匠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企业家,鲁冠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农民传奇般的成长故事。
商界不倒翁
鲁冠球首次创业是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后因被人指斥为办地下黑工厂而遭关闭,机器被廉价拍卖,他只好出卖刚过世的祖父遗下的三间旧房,才得以还清向亲友借贷的3000元欠款。这一次创业几乎使他倾家荡产。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第二次创业。他依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这种“多角经营”,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1980年,鲁冠球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将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在全国万向节厂整顿检查中,他的工厂以99.4的高分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被列入全国仅有的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专业厂之一。从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的万向节产品经济效益年均增长达40%以上,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1990年开始,鲁冠球提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他用“钱潮牌”万向产品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
跨国公司这样产生
1994年,鲁冠球的万向钱潮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并独资成立了万向美国公司。多年来,万向钱潮十分注重对于公司广大股东的回报——“公司的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不仅限于大股东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也要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实现双方的共赢。”鲁冠球如是说也如是做。
据了解,上市14年来,万向钱潮累计实现净利润20.54亿元,其中向股东分派的现金红利就高达9.25亿元,现金分红比例超过45%,远远超过上市之初4.14亿的募集规模。
进入21世纪,万向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动作开始密集起来。继2001年拿到承德露露26%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之后,万向又一口气相继收购或参股了中色股份、航民股份、兔宝宝等,与其相关的上市公司已达到10家左右。据媒体报道,万向集团旗下的“中国汽车网”也正积极筹备上市。
与此同时,万向还进军金融业。先是于2002年出资数亿元组建了浙江省第一家财务公司;2004年,万向花费1.2亿元投资首家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保险公司;同年,参股浙江省商业银行,以持股10.34%并列为第一大股东;随后,鲁冠球之子鲁伟鼎又重组了浙江省工商信托;加上之前的万向租赁、万向期货和通联资本,万向拥有了多个金融企业。由此,万向集团所搭建的专业化金融投资平台,陆续形成一个“万向系”,并逐渐成为万向集团在产业经营方面最强有力的助推器。
2007年7月8日,鲁冠球创办万向的第38个周年庆。当天,万向集团宣布完成其史上最大一桩海外购并案:出资2500万美元成为美国AI公司的最大股东。这意味着,鲁冠球一手开创的万向,真正成为了一家跨国公司。
“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鲁冠球曾经这样说:“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不被人理解时,对的你要去听,不对的不用去管。事情不是靠讲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所以要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都是干出来的。时间是最公正的,有播种一定有收获。不要抱怨,还是要讲实力。诚信也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只有始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看得有多远,就走多远;如果看得足够远,风险就会小一些。困难总是很多,你要有这个承受能力。喜怒哀乐,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
回首鲁冠球的创业轨迹不难发现,他对时局的精确把握和商业手段的扎实运用使他能把握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现在的他依然处于时代大潮的浪尖。在众口一辞的好评面前,万向这家影响力非凡的企业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在产业布局的道路上继续向纵深推进着。(市场报)
史玉柱:缔造商界传奇
如果说经商也是一场精彩而又刺激的网络游戏,史玉柱则是玩了一场“大翻盘”,并表现出可圈可点之处。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全国最穷的人”,再到身家500亿元的资本家……史玉柱演绎的真实故事,情节之丰富、命运之跌宕,已经大大超出了众多媒体的想象与发挥。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起一个看似文弱的“书生”去缔造一次又一次的商界传奇呢?真相有时就隐藏在眼花缭乱的假象之中,《巨人归来》正试图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剖析这个传奇。当社会上正热烧着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新时期坚强”时,史玉柱也在用十八年的从商坎坷路,过早地演绎了真实版的“不抛弃、不放弃”,但他现在所拥有的成功绝不是来自偶然:行业选择上他精挑细选;对待竞争他手法凌厉;他的员工是事业伙伴更是能为之流泪的亲人;管理上他历尽坎坷摸索真谛;战术上他师从伟人;投资领域亦不落人后……或许大家还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这位“巨人”,理解他的不可思议,《巨人归来》正期待的也是引导大家去体味这位中国传奇平民商人。
其实,巨人集团由辉煌走向解体的过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成为了中国商业史上不多的经典案例之一。尽管史玉柱当时失败得彻彻底底,但他仍被当成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人物,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另类英雄。更值得称赞的是,史玉柱的故事并没有在那些“失败”中结束或者消失,他随后的经历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在1997年之后,他奇迹般地“咸鱼翻身”,给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叹号。他不仅还清了“负债”,还重新跻身于亿万富翁之列。不过,对于他的这次成功,却几乎无人喝彩。
在“网游”这块黄金般的软件产业中,因有了超级玩家史玉柱的加入而显得更加精彩和刺激。史玉柱自称是“骨灰级玩家”,以玩家与投资人的双重身份介入“网游”,也揭开了其他“网游”厂商与之苦苦拼争的梦魇。但偏执的史玉柱用的招数却是不按常理出牌,在盛大、网易等领先游戏厂商市场基本成熟的时候开始“虎口夺食”,在主流收费的市场上,以免费攻略硬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挤进了市场的前三甲。而面对这样的成就,或许把英特尔原老总葛鲁夫的经典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用到史玉柱的身上就显得尤为真切。更难得的是,在站稳脚跟之后,史玉柱于2007年8月12日开始了收费模式的尝试,他以超低的价格战令其竞争对手汗颜,同时还以90%的毛利率和难以置信的74%的净利率,让场外人和圈里人跌碎了眼镜。
同史玉柱早期所做的汉卡等实业相比,网络游戏或许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的价值,只是将用户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转化为自己的收益。所以,在中国互联网,尽管盛大、九城等网络游戏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却从来没人把它们当成互联网的主流。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史玉柱和他的《征途》游戏获得成功,凭借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再加上采用了保健品行业的推广方式,让《征途》在短时间内从众多网络游戏产品中脱颖而出……从上线的那一天开始,《征途》就变成了一部史玉柱专属的印钞机。
史玉柱不止一次声称自己是“赌徒”,这一次,他以“网游”的名义,又押对了“宝”,只不过放大器由“实业经济”变成了“虚拟经济”、由“楼市”变成了“股市”。通过新一轮的资本运作,相信其还会放出更多的精彩杰作,但这“巨人归来”似乎再也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英雄了。(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