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
 

五大因素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下,中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王永章说,促使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文化产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已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增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文化部门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示范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培育了市场主体,增强了市场活力;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创新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研究。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长了18.7%,2006年又比2005年增长了17.1%。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45%。(新华网  10月29日)

中国出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标准
    记者从文化部获悉,继《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我国首个公共文化设施国家标准率先出台后,《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也于日前公布,并从10月1日、11月1日起施行。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确定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原则,服务人口在20万以下的,建设800至4500平方米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20万至150万的,建设4500至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150万至1000万的,建设20000至60000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控制指标体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至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控制的主要指标,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册至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坐席0.3个至2个,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6至23平方米,同时还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每平方米藏书量、单个阅览坐席占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等基本测算指标。
    《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将文化馆按其行政管理级别分为省区市级文化馆、市级文化馆和县级文化馆3个等级,并按其建设规模分为大型馆、中型馆和小型馆3种类型。其中,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6000平方米的为大型馆;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4000平方米但不足6000平方米的为中型馆;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2000平方米但不足4000平方米的为小型馆。在服务人口不足5万的地区,不设置独立的文化馆建设用地,鼓励文化馆与其他相关文化设施联合建设。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正进入新的高峰期。《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作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配套规范,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主要体现了四方面内容:一是确立了根据服务人口确定建设规模的原则,使公共文化设施的规模大小不再完全取决于行政级别,而主要服从于服务人口;二是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纳入服务人口计算范围,充分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的文化权益;三是通过对步行、骑车、公共交通等出行时间的测算,对文化设施的服务半径提出了具体要求;四是为了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用地不被蚕食,提出公共文化设施确需异地新建时,应不改变原馆址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性质,使原址得以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继续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
    据悉,《文化馆建设标准》《博物馆建设标准》和《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目前正在编制中,同时,文化部正积极推动《剧场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的编制立项工作,以逐步形成全面、系统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新华网  10月20日)

中国餐饮文化“申遗”  防止被其他国家抢先注册
71    10月19日,中国烹饪协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正在计划将“中国烹饪”申报为世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负责人介绍,主动“申遗”的目的除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烹饪技艺外,提升中餐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还有防止其他国家将中国饮食文化或某个部分抢先注册,带来被动局面的考虑。
    中烹协会副秘书长乔德林表示,近日确实接到文化部的函件,请中国餐饮行业的全国性组织中烹协作为主体,调研和运作中国烹饪申遗工作。
    中国烹饪协会昨天还在京发布《2008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指出,我国餐饮业零售额从1978年的5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52亿元。根据2000年开始对中国餐饮业百强企业的信息统计分析发现,餐饮百强企业的入门门槛也在逐年提高,餐饮营业额从2000年的4500万元跃升为2007年的21760万元,增长了3.8倍。预计到2010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餐饮零售额增长225倍,人均餐饮消费增长了166倍。(人民网)

文化部命名59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记者从15日在西安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文化部为第三批共59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授牌。
    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及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它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方式、运作文化产业项目、培育知名文化品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本次命名的陕西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59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涉及旅游、演艺娱乐、民俗文化及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项目。
    据了解,2004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137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评选出42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说,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各地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新华网)

华人收藏家谈被扭曲的中国艺术市场
    无论是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拍卖,还是昨天在上海闭幕的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已成为收藏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一度借助于经济辐射散发出斑斓色彩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好日子似乎也已经到头。面对经济调整阴影下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不少参加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的专家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调整势所必然,中国当代艺术曾经的繁荣大多是被境外基金炒作的结果,且严重缺乏自身的文化判断,现在的低潮只是其价值回归的开始,而对中国古代艺术品及近现代名家精品而言,泡沫化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扎根于中国传统与历史的艺术品永远没有泡沫。”
    “当代艺术”有泡沫无前卫
    提起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让人想到的似乎就是频频被炒高的撇嘴傻笑的光头图像或像张晓刚那样虚虚乎乎的人像图,年轻艺术家一度也纷纷陶醉在这样一个所谓的当代艺术市场标准中,你追我赶地塑造出同一张面孔。从2005年开始飙升,到去年底与今年春天,这股“当代”之风终于呈现出后继乏力的现象。
    对此,画家丁绍光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画家反映现在青年一代的彷徨,可以理解,特别是经过‘文革’,青年也受到一些伤害,有一种情绪要表现,但是这股情绪正好让外国人利用。我举个例子,画光头打哈欠的人,画的时候绝没有想到为美国获利,但是被美国杂志登上封面,封面上写着整个中国呼救——完全政治化了。”他认为,当代艺术从模仿欧美开始,后来模仿的人更加悲惨,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连表达自己这一条都没有,完全是金钱的奴隶。
    在文物鉴定家赵榆看来,“当代艺术”这样的概念并不准确:“当代艺术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前卫艺术,类似于欧美前卫艺术的‘中国制造’,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所谓当代艺术,另一种则是当代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当代艺术。”他认为,海外基金通过炒高中国前卫艺术无疑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但这些基金能坚持多久其实是有很大疑问的。
    一位专家认为,真正的前卫艺术是一种立足于个性真正自由与解放的艺术,而就中国所谓前卫艺术而言,大多只是被海外生意人所规范出来一种泛意识形态的创作模式,而这恰恰是对个人精神自由的抹杀,所谓的前卫完全是一个面具与走向市场的广告而已。
    文物与近现代精品不可再生
    收藏家郭浩满认为,目前,由于艺术市场陷阱、误区处处,许多拍卖行、画廊和经纪人已出现了诚信危机。目前艺术市场上把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次颠倒、指鹿为马的现象必须纠正,必须让被扭曲的中国艺术市场得以拨乱反正,并让市场了解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永恒的价值。“毫无疑问,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就是中国画,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而发展成熟的东方艺术体系。”他说。
    与当代艺术泡沫破灭论相对应的是,赵榆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则语气坚定地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不仅没有泡沫,也没有低估,更不存在崩盘的危险,“当代艺术基本上是年轻人在做,他们几乎是每天都在创作,都在生产他们的艺术品,源源不断,我去年就不同意苏富比对当代艺术看好的观点;而中国大陆的文物艺术品,特别是近现代以上的也就是说近百年以上和古代的文物艺术品,都属于不可再生的,可以说都是卖一件少一件,存在着不断升值的可能,物以稀为贵,即使不说文物,以傅抱石、齐白石的精品之作而言,他们的作品还在继续增值,因为他们的作品是真正扎根于中国文化的,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永远没有泡沫。”
    赵榆表示,他对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地与文化的艺术品永远看好。
    旅美画家丁绍光认为,中国的艺术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世界是多样的,但是民族性是民族的灵魂,这是非常关键的。”(《东方早报》  10月10日)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