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伤害了谁?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还不足以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但是它提示我们注意,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允许本国市场外资化
“我觉得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9月6日,当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以此解释将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的初衷时,此事已经沸沸扬扬了好几天。
把养了16年的“儿子”当猪一样卖掉,无论个中滋味是什么,对朱新礼而言都有点早,因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须报商务部反垄断部门审批,能否通过还是未知数。
卖汇源因为价钱好
9月3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将以每股报价12.2港元,合计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
公告一出,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就成了中国媒体和民众热议的焦点。
跨国巨头凭借资金和管理的优势,直接并购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迅速形成市场优势地位的手法屡见不鲜,可口可乐的目的也是“司马昭之心”,并未引发什么意外和惊奇。
此次收购案最大的焦点之一是想把汇源打造成“百年老店”的朱新礼为什么要卖?
从“朱新礼获利74亿”到“汇源面临发展瓶颈”再到“朱新礼中了达能的计”,由于此后三天,朱新礼都躲在山沟里体会“把儿子当猪卖掉”的滋味,各种猜测也不断升温。
“出售汇源并非汇源面临经营困难和发展瓶颈,而是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一种商业行为。”“搞企业,价钱好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卖,还叫企业吗?”朱新礼9月6日首次正面回应此事,用直接而又简单的回答澄清并终止了各种传闻和猜测。
反垄断之惑
与国内媒体关注朱新礼不同,海外媒体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这次收购案是不是会因为中国才施行一个月的反垄断法而遇阻。
“按照相关规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已经达到了申请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的标准。”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盛杰民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盛杰民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反垄断法起草小组专家顾问团成员。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也表示,正在准备相关的并购申请材料报送商务部。
由于中国的反垄断法于今年8月1日刚刚实施,《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等海外媒体都把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看成是中国反垄断法遭遇的“第一个重大考验”。
“监管部门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交易的处理方式或可让人们了解,反垄断法到底是消除了中国交易领域的一重疑义,还是又新添了一层障碍。”《华尔街日报》说。
“可能大家有一个误会。国际上这种强强联合非常多见,可口可乐的收购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经济行为。反垄断法的初衷和商务部的态度不是禁止和预防这种行为,而是通过审批确定并购是否影响了竞争。”盛杰民解释说。
加拿大勒瓦尔大学商学院企业战略教授苏展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看法。苏展认为,中国政府对于此案的审批将主要基于对市场效率的考量,而不会涉及太多政治因素。
结果最晚180天揭晓
盛杰民介绍,接到可口可乐的收购申请后,商务部会对其在饮料市场占据的份额等等情况做详细调研,进行科学分析。即便收购后,可口可乐在果汁市场形成了市场支配地位,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也不会就简单判定为垄断。
“反垄断法第一是要保护一个好的竞争环境。不是说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达到一定程度就一定形成垄断。反垄断法主要是避免对市场有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支配权和影响力,破坏有效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收购汇源以后,可口可乐是否会在中国市场影响有效竞争?这个还值得探讨。”苏展说。
“饮料市场分得很细,具体怎么判定还要看商务部的调研结果。”盛杰民介绍,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审批最长不会超过180天。
民族的?世界的?
此次收购案的另外一个焦点,也是网友最为关注的焦点是收购后,又一个民族品牌的消亡。乐百氏、小护士、中华牙膏……可以举出太多的前车之鉴。对此,朱新礼回应:“品牌是无国界的,不应该用民族主义的观点来看待。”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室副研究院张金杰则指出:“这是国民情感,很难用经济或者政治的东西来解释。其实被收购后,汇源就不属于民族品牌,探讨可口可乐用不用它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创立自己的品牌非常不容易,尤其应该注意保护。”
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国百事将以300亿欧元并购法国达能。即便是未经最后证实的传言,也在法国上下引发了一场“达能保卫战”。法国总理亲自出面表示支持达能“躲避令人厌恶的竞购者”。此后,法国为此作出政策调整,使政府有权禁止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被外国公司控制。
张金杰认为,以生产食品为主的达能,很难判定它有什么战略意义。但是,它是法国人心目中的“民族品牌”。而当年联想要收购IBM的电脑部门,同样遭到了来自美国国会的阻挠。
“可见无论全球化怎样发展,只要国家的概念依旧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允许本国市场外资化。这一点与这个国家市场化进程、经济发展程度、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不大。”分析人士认为。
“现在外资在中国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我们到了该考虑既吸引外资,又保护自己品牌的时候了。”张金杰说。(国际先驱导报 9月8日)
中国海外并购的五点思考
汤姆森金融公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并购交易金额达到了破纪录的431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一季度跨境并购交易总额更是达到285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同期67亿美元的4倍多。
显然,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手段。但海外并购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既要积极大胆、把握机遇,也要谨慎稳妥、抓好时机,切忌盲目出手,带来严重损失。
首先,并购不是简单的买卖。并购不像到市场买一件便宜的物品,好了就用,不好就丢。并购目标看似一份资产、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实质是一份投资、一份风险、一份责任。从目前海外并购的实际情况看,并购真正成功的项目并不是很多。相反,因为并购而被拉下水的案例倒是不少。即便是一些专门从事并购的投资公司、跨国公司,出现并购失误也是常有的事。对我国企业来说,实施海外并购战略,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草率。如果只看到并购时的风光而草率行事,就会为今后企业的发展埋下苦果。
第二,价格不是并购的唯一条件。从目前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经验,很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都把目光单纯地放在价格上,认为便宜就能并购。实际上,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因素很多,政治、文化、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过程和结果。在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时,一定要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把企业放在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社会关系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作出是否并购的决策。
第三,并购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科学预见。并购相当于股市的长期投资,并购成功与否,眼前的利益要看,但最主要的是并购的预期如何、长期效益如何、发展趋势如何。如果过度考虑眼前的利益、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长期利益,这样的并购,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实施海外并购,应当把目光放远些、把平台放高些,宁可失去眼前的一些小利,也不能不顾远景去冒大风险。因为,海外并购一般都是大宗投资,一旦失误,很有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好充分而有效的并购评估和战略分析,做好市场前景和长远发展的科学预测。
第四,慎重对待华尔街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机会。面对华尔街出现的金融危机以及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华尔街的投资精英们惊呼“中国买家来了”。不错,华尔街金融危机确实为海外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这种机会到底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多大机遇,从目前情况看,还很难判断。一方面,华尔街金融危机尚未见底,还无法判断华尔街金融危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现在出手,风险很大;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是否能够容忍外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出手华尔街,也很难说。因为美国政坛一些人早就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敌意,即便是在美国经济遇到很大困难、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够容忍中国企业出手华尔街。从这一点讲,也要求我国企业在出手华尔街时,持谨慎态度。否则,即使并购成功,以后也未必能够得到好处,政府想让并购者失败的手段很多。所以,在出手华尔街问题上,中国企业一定要慎之又慎、思之又思。
第五,海外并购应侧重于基础实体。笔者认为,应当把并购的重点放在基础实体、基础产业方面。如江西铜业与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100%股权、中国铝业宣布买入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中钢集团公司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Midwest公司等。虽然有些并购从眼前来看可能是不划算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收购绝对是成功的。因为,这些基础实体、基础产业,都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材料,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值的。相反,对一些眼前看起来很有价值,但升值空间不大的所谓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产品,乃至金融企业,应当十分慎重,十分小心。
(新华网 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