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角
 

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项目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继1999、2001、2003、2005年之后,于2007年8月至2008年初进行的大型调研工程。
    在促进国民阅读受到广泛重视,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重要工程的背景下,此次调查受到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财政部列为扶持项目,拨专款进行支持。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国民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出版物等各类出版物的阅读时间、购买数量和金额;书刊等出版物购买渠道、阅读场所、阅读倾向的情况;家庭藏书情况;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杂志社和读者最喜爱的作者;国民对版权的认识情况;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使用情况等。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根据领导指示精神,本次调查工作在保持该项目连续性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做了比较大的补充修改,增加农家书屋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的问项,并增加了电子书、手机报等新媒体方面的问项,样本城市增加到56个,覆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的有效样本量增加到20800个,将农村样本提高到25%。另外,本次调查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样本,少数民族地区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15.6%。
    调查于2007年8月启动,12月正式入户执行。经过调查执行、三级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处理及分析工作,目前调查结果全面完成,于2008年7月23日正式发布。
    一、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
    国民对各类媒体的阅读率显示了国民文化消费的总体趋势与基本结构。本次调查获得了新的国民四大类出版物阅读率调查数据。根据历史同比口径,以下数据为国民识字人口的阅读率数据。
    报纸是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以73.8%的阅读率位于首位(2005年未调查报纸阅读率);杂志阅读率为58.4%,排第二位,比2005年的47.9%提高了10.5%;图书阅读率为48.8%,排第三位,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17.1%。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国民报纸阅读率份额最高,期刊阅读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比2005年略有回升,显示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近年来积极开展的国民阅读促进活动已经初见成效。而网络阅读率则继续快速提高,呈现出新媒体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民对各类媒介接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
    从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国民的媒介接触行为变化趋势看,我们用各地级市市辖区年生产总值(数据来自《200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来为维度来衡量其经济发达水平。
    从整体来说,随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国民的媒介接触种类增多,但这种增长并非是线性的。从年生产总值与媒介接触种类的变化关系看,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国民媒介接触种类随经济水平的上升呈现快速上升;在经济中等发达区域,国民媒介接触种类随经济水平的上升缓慢;在经济发达区域,随经济水平的上升又带来国民媒介接触种类的急剧上升。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发达程度之后,国民媒介接触种类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三、网络媒体成国民依赖度排名第二媒体
    由于不同媒介自身的覆盖率有很大差异,因而我们需要讨论在该媒体覆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会对该媒体产生依赖。我们采用“依赖度”这个指标来衡量媒体的这一特性。具体的计算方法为:依赖度=依赖该媒体的比例/该媒体的过去一年接触率×100。
    从均值上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是一种依赖程度很高的媒体。在不同的使用目的上,平均有48.2%的电视观众将电视作为可以依靠的媒体。其次是互联网,平均依赖度为29.3%;第三位的是报纸,为23.8%。
    四、我国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国民人均年阅读图书4.58本,平均家庭藏书量76本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69.1%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18~29岁年轻人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
    我国国民平均每人阅读图书4.58本,比2005年的人均4.5本增加0.08本。其中城镇人口平均每人读书6.68本,显著高于农业人口的平均每人3.51本。
    分析不读书的原因,“没有时间”成为排第一的原因,比例为49.4%,“没有读书习惯”居第二,比例为42.8%。
    我国国民家庭藏书量平均为76本。其中城镇人口家庭平均藏书105本,远远高于农村人口的48本。
    五、“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闯入“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前十,《读者》杂志和人民出版社位列“最受读者喜爱的杂志和出版社”之首
    从读者最爱读的作者看,排读者最喜爱的作者第一位的仍然是武侠作家金庸,这也是他连续第二次排读者最喜爱的作家第一名。此外,“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闯入“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前十位,并分列第四、第五名。这显示出年轻一代作家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此外,在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中,当代作家占了六位。
    与2005年第四次调查相比,前十位有八位作家相同,不同的两位分别是由韩寒和郭敬明取代了上次进入前十的冰心和曹雪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最广受我国读者喜欢的杂志是《读者》,其次是《知音》,第三是《家庭》,然后依次是《青年文摘》、《家庭医生》等。
    从最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社看,人民出版社继续保持第一,这已经是该社第四次排第一。此外,新华、人教、上海人民、人民文学、作家、商务等也是多次进入前十。
    六、国民人均月阅读报纸约7.4份,通过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为76%,报纸自费购买市场已经形成
    2007年在我国识字人群总体中,每人每月平均阅读报纸约7.4份。识字人群报纸阅读情况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在我国识字者报纸阅读总体中,每月读20份以上报纸的读者比例最高,占24.5%;而不读报纸的人数比例达到39.9%。在报纸阅读人群中,通过自费购买方式获取报纸的达到72.6%。在所有渠道中,报纸读者通过报摊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家庭订阅、借阅、单位订阅的途径获得。
    七、2007年国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1.7本,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近七成国民可接受的杂志价格在6元以下
    在我国识字人群总体中,平均每人每月阅读杂志约1.7本。每月平均读1~2本的读者比例最高,占21.1%;其次为每月读3~4本的读者,占识字总体的9.3%;每月读5本以上杂志的读者较少。我国城镇户口居民和农业户口居民在杂志阅读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城镇户口居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2.7本;农业户口居民人均每月阅读杂志约1.1本。
    在不同类型杂志中,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达到45.9%;其次是家居生活类杂志,阅读率达到39.7%;第三是文学艺术类杂志,阅读率为35.0%。财经管理类、学习辅导类、学术科技类和卡通漫画类阅读率偏低一些。在能够接受的杂志价格方面,近七成国民能接受的杂志价格在6元以下,只有1.1%的国民能接受杂志价格在20元以上。
    八、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
    数据显示,在我国图书读者中,知道、听说过电子图书的人群占总体的47.4%。过去一年阅读过图书的人群中,19.3%的人口阅读过电子图书。其中男性中21.4%,显著高于女性中的16.3%。城镇人口中电子图书阅读率为24.8%,远远高于农业人口的14.7%。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选择比例高达79.7%。其次为下载阅读,49.6%,这部分人群具有高学历、年龄较大、高收入等特征。
    九、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普及率为65.0%,已建成农家书屋地区对农家书屋平均使用频率达到人均年6.7次
    调查显示,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普及率为65.0%。就城镇地区而言,报刊栏是普及率最高的公共文化设施,达50.1%,其次为公共图书馆,普及率为44.8%,而社区阅览室的普及率排第三,为28.7%。在使用频率方面,仍以阅报栏为最高,平均使用频率为13.3次/年,而社区阅览室的平均使用频率为6.9次/年,略高于公共图书馆的使用频率。
    农家书屋工程是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于2007年初共同发起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项重大工程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和发展,农家书屋在农村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使用频率上看,已经建成农家书屋的地区,其平均使用频率为6.7次/年,与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6.5次/年、社区阅览室6.9次/年的平均使用频率不相上下,可见在农村地区建立农家书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村受访者对于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高,67.5%的农村受访者对农家书屋表示满意。表示“一般”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书报刊太少”或“环境不理想”。
    十、国民对版权的认知度超过七成,经济越发达、规模越大的地区,民众的版权认知度越高
    在2005年的调查中,我们首次将“国民版权知识基本状况”加入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1.3%的民众表示“听说过”版权这回事。与2006年60.6%的民众认知率相比,民众对于版权概念的认知度有大幅度提高。
    从不同区域看,不同区域的民众对于版权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经济越发达、规模越大的地区,民众的版权认知度越高。(中国新闻出版网)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