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驶入快车道
    据科技部副部长吴忠泽介绍,近5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7%,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已经达到16%。
    装备制造业  高附加值产品迅速增多
    目前,我国有200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道路上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勇说。
11     据介绍,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迅速增多,在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汽车工业产业规模高速扩张,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截至2007年10月,我国汽车产量达到750万辆,自主品牌销量汽车占全部汽车销量的17%;船舶制造业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与日本、韩国差距逐渐缩小;纺织工业在技术进步、品牌经营方面取得成效,通过结构调整更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纺织工业总体上实现了协同增长;家用电器全球制造地位中心进一步巩固,彩电、空调、压缩机、微波炉4个产品占全球总产量达到70%左右,冰箱压缩机、洗衣机产量占全世界的1/3。
    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表示,“中国还将努力通过一系列政策导向来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环保产业以及服务外包等产业转移,并在区域流向上引导外资向中西部进军。”
    国家高新区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
    “在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吴忠泽近日指出。
    目前国家高新区已经建立了2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2个软件产业基地,并集聚了上千家各类创新与创业服务机构。
    据统计,我国54个国家高新区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了4.3万亿和3.6万亿元,聚集了全国5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其研发投入占到了全国1/3,区内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8520亿元,是全国产值的9.4%,初步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评价说,国家高新区的迅速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新区大力促进节能减耗,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化。据统计,高新区人均总产值达到62.57万元,是全国的6.2倍,能耗在0.2到0.4之间,实现了高技术产业式的发展,已经成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
    发展机制  自主创新与资本市场和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尽快建立起自主创新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机制,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吴忠泽认为,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性体系,把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此外,要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撑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制定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构建并且积极发展创业、股份系统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形成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和科技创新的联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部、财政部3月3日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2008年3月,中央财政将先期下达开放运行和自主选题研究经费14亿元,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工作随后布置。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的力度。专项经费的主要支持原则是突出投入重点、稳定长效支持,创新支持方式、理顺经费渠道,科学精细管理、注重绩效考评。
    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固定人员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
    在统筹部署、适度新建、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推动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中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华网)

揭秘中国大火箭计划:长征五号10月进行地面试验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将弥补中国火箭运载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声号令之后,一个直径5米、最大有效载荷25吨的庞然大物缓缓升空。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目标将在六年后成为现实,庞然大物的名字叫做长征五号。“这将使中国火箭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在两会期间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专访时说,目前全院正在积极组织研制。
    对于梁小虹来说,这的确有些来之不易。为了这一步,中国航天人已经奋斗了20多年。
    三大优势赶超国际一流
    中国大推力火箭的论证起始于1986年。“当时的主要考虑是发展大直径、高可靠、无污染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以因应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和中国未来卫星发射、深空探测的更高需求。”梁小虹说。然而,正式批准研制却要到21年后。2007年5月10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批准大推力火箭作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投入研制。
    这一消息让包括梁小虹在内的航天人兴奋不已。“目前中国的火箭在200公里低轨道最大有效载荷是10吨,36000公里高轨道最大有效载荷为5.1吨,这个运载能力和发达国家的相差一半,长征五号的出现无疑弥补了这一差距。”同时身为火箭高级工程师的梁小虹说,长征五号可以一箭双星或一箭一星发射大卫星、重卫星、重20吨以上的空间站,以及月球车。“运用到月球车的探月工程‘落’、‘回’两大阶段都需要大火箭的推力。”
    除了大推力之外,与现有火箭相比,新一代大型火箭还有许多其他优势。“一是采用液氧煤油或液氢液氧发动机,做到无毒无污染;二是模块化设计,能满足不同重量有效载荷的发射需要,增加了选择性和发射的灵活性;三是提高可靠性,能大幅度提高火箭发射成功率。”梁小虹说,今年10月,长征五号将从方案设计阶段转为初样阶段,进行大量地面试验后,随即转为试样阶段,直至首飞。
    生产、发射地选择藏奥妙
    长征五号研制获批5个月之后,长征五号火箭产业化基地也已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户。
    “按照年生产12发大推力火箭当量建设。”梁小虹说。去年10月,国防科工委(现已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主任虞列贵在基地开工仪式上说,基地建成后,将满足中国未来30~50年发展空间技术及和平利用空间的需要。
    据报道,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分为一期、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运载火箭储箱焊接装配厂房率先开工建设。到2009年底一期工程完成时,能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产品试制、总装、试验等各项研制工作需要。此后二期工程将根据国家航天产业发展需求陆续投入建设。
    选择在天津建设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便于运输。“新型大推力火箭直径为5米,很难通过铁路或公路运到西昌、酒泉或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五号将通过特制的运输船经海路运到在建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梁小虹说。据了解,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有望在2014年投入使用,除了运输的考量外,火箭残骸落区安全性也很好。
    铺垫项目陆续展开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串联到捆绑、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飞船的技术历程。如今,长征系列正在向新的纪录挺进。
    2008年3月下旬,新型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出厂,计划4月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该火箭有两个助推器,用来发射2.5吨有效载荷的高轨道卫星。”梁小虹介绍说:“长三丙火箭是1994年开始研制的,中间曾一度停止,后根据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又恢复了研制,这枚火箭的首飞将为长三甲(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奠定基本型谱。”3月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包为民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曾透露,“神七”发射将使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目前已总装完毕。
    此外,中国小运载火箭的立项也在今年获批。“它的研制成功将可以满足未来小卫星市场的需要。”梁小虹介绍说,两个新型号火箭的研制也同时展开,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院50年来少有的。另一方面,为了推进火箭产业的市场化改造,融火箭研发、制造、试验、生产等相关单位为一体的火箭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正在酝酿,今年将拿出方案。
    谈起上述内容,梁小虹颇为感慨。他说:“中国正处于航天发展的黄金期。”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的大飞机“梦”
    2007年12月21日17时35分,上海飞机制造厂飞机总装车间,喷有“翔凤”字样的一架ARJ21-700型支线客机,在耀眼的闪光灯下缓缓驶出。由中航一集团自行研制生产的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支线客机,正式完成总装下线。
22    对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下称“中航商飞”)前副总设计师周济生来说,ARJ21更像是自己的孩子。在民航业打拼37年的周济生,在这个“孩子”身上见证了中国民机发展的曲折历程。
    周济生现在的身份是民营广东昌盛飞机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在他位于上海斜土路一幢写字楼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多架飞机模型。其中一架尾翼喷涂着中国国旗颜色的飞机,被命名为“CHINA STAR”(中国星)。这是昌盛公司目前正在研制的飞机,而它的身上,可谓寄托着所有中国飞机设计制造人的大飞机梦想。
    全球招标供应商
    谈起ARJ21,周济生滔滔不绝。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早在1993年,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就确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合作生产MD90;第二步与空客合作启动100座级飞机;第三步是启动180座级干线飞机项目。
    不过在第二步时,中国的飞机制造就遭遇了坎坷。当时国内的飞机制造企业,没有把着眼点放在项目推进上,而是一开始就与空客谈技术转让、适航转让和管理转让,希望用几辆卡车把人家的技术买回来,“当时的合作模式定位不对,外国人不会在中国培养他们的竞争对手,核心技术是买不回来的。”
    结果在1997年下半年,A100的研制工作就停止了,当时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还没有进入预发展阶段(初步设计)。
    1998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中国也开始决定自主研发自己的支线飞机。2000年11月17日启动,中航一集团组织上海飞机研究所成立了新支线飞机筹备组,开始对新支线飞机进行立项。当时,搞经费预算、工程方案、市场研发以及规划的大约七八十人。
    2002年立项报告批复后,70~90座的新支线飞机立即进入了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总体设计方案冻结,选定系统设备的供应商(包括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进行结构设计和草图设计。当时,周济生就负责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发动机等供应商的选择。
    周济生告诉本报记者,在ARJ21飞机项目运作过程中,中国首次以主承包商身份,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招标方式选择能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供应商,完成了由国外航空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到主承包商、由配角升为主角的划时代转变。
    因此从一开始,就有GE、罗·罗德国公司、普惠加拿大公司等发动机供应商与中国一起制定新支线飞机的可行性方案。“合作的范围包括发动机性能能不能满足要求,装在飞机上的气动特性是否匹配等等,工作量相当大,匹配期间跟一个公司交换的文件就1800多份。”
    周济生还清楚地记得,ARJ21的第一份招标书,就是他亲自撰写的,2002年8月开始进行发动机的招标,之前合作研究的四家发动机供应商都提交了项目建议书,“文件都有几百页,还是全英文的,一个晚上就要看一本。”
    最终,ARJ21的发动机选中GE,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其他设备的供应商招标也陆续展开。最终确定了19家供应商,他们很多的产品和技术都为当今全新一代民用飞机B787所使用。
    从单打独斗到多跨管理
    周济生告诉记者,在ARJ21飞机的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和总装方面,由于之前在“运十”等项目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国际合作经验,因此还算有些经验和技术积累。而与供应商合作,这是第一次,因为以前研制民用飞机,还从没有成功做到这一步,国内的机载设备、发动机等,也主要是与军用飞机配套。
    “当时定的目标就是要跟国际接轨。”周济生回忆,要通过管理创新,构建跨地区、跨国家、跨行业的管理平台和流程。比如建立项目管理的机制,以前都是通过开会之后的会议纪要来协调管理,现在不用开会,而是开发了工程问题协调单进行信息和问题的来往,还建立了可以相互自动上传的专门平台,“工程问题协调单全是英文的,最多每天几十份。比如发动机,每年GE发的协调单600份,我们也要发200多份。”
    2002年10月,筹备组变更为新注册成立的中航商飞,这个由国内多家飞机制造企业参股的股份公司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支线飞机项目又开始尝试体制机制创新。从那时起,ARJ21飞机开始由中航商飞作为项目公司,国内实力最强的四大飞机制造厂按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承制飞机结构部件,最后由上海飞机制造厂进行总装和系统集成,飞机发动机和机载系统则通过世界19家知名企业全球采购。而在过去,我国研制一架新型飞机都是由一厂一所来完成。
    异地协同制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因此,项目领导小组随后成立,还建立了由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质量师组成的三总师系统例会制度,以做好制造部门内部的协调和制造与设计的协调。
    有了企业间的制作协作,周济生并不认为中国的研发力量比国外差很多。再比如承担了整机制造任务量60%以上的一航西飞,研制的ARJ21飞机机翼长达13米,使我国成为首个在航空制造业中采用超临界机翼制造技术的国家,研制过程中的很多技术在国内航空制造业中均属首次应用。
    民企参研大飞机
    新支线飞机已经顺利下线,而更大的干线飞机自主研发的梦想也开始酝酿。“ARJ用到的技术也是大飞机用的技术,只是尺寸、结构件比较大。因此,ARJ21飞机也为大飞机积累了经验,很多可以直接借鉴过来。”周济生说。
    去年2月,国务院正式立项自行研制大飞机,并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尽快开展工作。周济生建议,今后为大飞机项目成立的股份公司可主要承担总装和交付后的后期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功能,而发动机、机载设备系统同样可以通过国际招标完成。
    2005年4月退休的周济生,后来成了广东昌盛飞机设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总设计师。这是由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投资的民营公司,在大飞机项目正式立项后成立,一开始就将自身定位在飞机设计企业。公司设计团队中的大部分都是退休人员,其中11人曾是中航商飞工程部成员,也是ARJ21飞机总体、气动、结构、自造专业的技术骨干。
    “由于国家在大飞机立项时提到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我们也希望民营企业可以直接投资参股加盟大型客机股份公司,或者发挥团队的技术优势,承担或分享大型客机总体、气动和综合集成等核心工程研发业务。”周济生表示。
    周济生介绍,目前公司基本确定了两套设计方案。其中一套是200~300座客机,双通道布局,与波音767大小近似;另一套则是150~200座客机,单通道布局,大小与波音737及空客A320类似。如今,周济生和他的同伴们通过老板投入的1500万元,已经完成了大飞机的第一轮总体方案设计,成为国内第一家涉足大型民机总体设计的民营企业。
(第一财经日报)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