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弊病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导致中国企业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
1.人性化致命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
《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明的人基本上没有。
3.挥刀自宫的神功
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
4.领导三拍
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
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的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稳步的,频繁的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太多的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但是点子思维、雕虫小技都不能使战略得到有效实现。策略是方法的整合,是系统化的工作。很多企业策略很多,但成效甚微,是缺乏大智慧、缺少系统化的结果。
5.不会蹲马步
基础管理好比是蹲马步。中国企业管理的基础还没有做好,甚至连经理人自身的岗位职责,要做什么事都说不清楚。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有的是靠一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想像力来做的。这样的决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
6.不许随地大小便
我们的管理规则往往不完善。海尔初期把禁止随地大小便都写进企业文化是非常有道理的。
管理规则对中国企业最为迫切。规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程序,一个是制度。程序就是教员工做正确的事,而制度是防止员工做错事。形象地讲,程序是假设员工是傻瓜,制度假设员工是坏蛋。中国企业现在程序的东西太少了。
7.质量胆小鬼
日本在质量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餐厅、家庭等场合搞全民质量管理。可是中国的企业在质量管理面前却是胆小鬼。
8.不懂123
中国企业的销售员没拿单子回来,会找很多理由,讲“非战之罪也”。日本人要的是结果,中国人喜欢找理由。每天日本人都会写报告,相互研讨报告。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阳奉阴违,领导告诉这样干,底下干自己的。
9.国企命系MBO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彭烨认为,国有企业的最大问题是体制问题。一年做到盈利3个亿,企业家的动力是靠什么呢?这个收益不是个人的,是国家的。企业家可以按最低标准增长,只要保证企业的盈利,保证企业的增长,保证上级领导的认可就可以了。但是国企的老总努力在做,能得到什么呢?企业老总靠个人觉悟和对事业的追求,拿的是一个比较低的基本工资,奖金也比较少,很多福利待遇退休就没有了。这样的企业家奋斗是有后顾之忧的。
10.创业短命
彭烨认为民营企业的问题是领导人的素质问题。国有企业过分民主,民营企业过分专制。最开始的民营企业家,是因为在国有企业做不下去,或者是个性问题出去做的。青岛最大的木地板企业家,具有天才一样的市场敏锐感觉。但是本身在管理上有很大缺陷,总的素质不如国有企业家。企业发展经过创业阶段之后,都遇到人才发展的瓶颈。(金羊网)
1.24万亿! 国家与地方两级GDP差额再次扩大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区所报GDP之和为119232亿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为106768亿元。
去年,国家与地方两级之间GDP相差8048亿,一年之后,这个差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50%,达1.2464万亿。
我国各地区GDP的统计是分别统计的,在计算投资、贸易的过程中,GDP的加总过程就不可避免会重复计算。
按照简单的逻辑来计算,半年差额达1.24万亿,全年差额就有可能达2.5万亿。而这虚增出来的2.5万亿差额,几乎可以等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4个直辖市2006年全年的GDP总量。
在两级GDP差额已经不是秘密的同时,有理由要问,为什么这种差额会在大家关注的眼光下,会再度扩大。
新因素使重复统计增加
我国各地区GDP的统计是分别统计的,在计算投资、贸易的过程中,GDP的加总过程就不可避免会重复计算。而在其中,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合作正是促使GDP重复计算的一个新的因素。
这几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崛起、泛珠9+2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各地之间的互相投资、贸易合作加强。在经贸往来的同时,在计算GDP的时候,各地则有意无意地把数据计在本地账下。
以某地区6个省市为例,该6省市2005年全年GDP总量的增速为15.4%,2006年为15.9%,可以说是一直平稳增长。随着区域经济合作项目逐渐落到实处,可今年上半年,该6省市GDP总量,相对于去年上半年而言,大增24.6%。
对此,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副主任赵彦云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加确实会使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的难度增大,会造成比较大的误差。
地方再度挑战中央权威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曾表示,2007年我国统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完善GDP核算方法,加强数据之间的衔接,尽快实施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各省(区、市)GDP。
半年多过去了,各地自行发布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扩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说:“实际上,国家统计局也知道这个问题,但一时半会解决不了。”
赵彦云表示,目前,我国统计系统是由财政部拨款到国家统计局,再分拨到地方统计局,但这些资金不足以支持更高精度的调查统计,当地统计系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就使得地方政府的势力乘虚而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上海证券报)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4道“门槛”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被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但不少人对创新的具体指标并不十分了解。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指出,我国要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跨越4道“门槛”。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论坛上,尚勇对创新型国家的量化指标作了解读。这4道“门槛”分别为: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本国人发明专利数量和科技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5位。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无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都必须坚持自主之路,这既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他表示,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将从引进技术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
我国政府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也纷纷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和量化指标。以北京市为例,预计2010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并在国内率先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