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安徽生态环境适宜生存
    省环保局2007年6月4日发布公报称,2006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等级为良,属于较适合人类生存的省份。
    全省耕地面积为572.85万公顷,比上一年减少0.61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3132.37公顷(不含生态退耕占地),同期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12433.73公顷。全省林业用地面积440.35万公顷,森林总面积360.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95%。而且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37处,风景名胜区39处,森林公园45处,地质公园9处。
    同时,调查的16个市(除池州市)“菜篮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其中16个市灌溉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13个市土壤污染等级属于安全级别;13个市农产品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安徽市场报)

我国面临气候变化七大挑战
气候    根据2007年6月4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七大挑战,包括发展模式、能源结构、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农业、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等。
    由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这份方案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我国高达68.9%。与石油、天然气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出约36%和61%。
    方案指出,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面临更大困难。
    此外,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使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
    同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仍相当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
    方案强调,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我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方案认为,我国沿海地区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已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未来我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挑战。(新华网)

中国平均每年消失20个天然湖泊
    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介绍,中国湖泊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十分突出,平均每年消失20个天然湖泊,水环境恶化趋势仍在发展。
    湖泊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盲目围垦,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湖泊面积减少甚至消亡。中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建国50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千湖之省”湖北的1000多个湖泊已锐减为300多个。
    全国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丧失了使用功能;重点湖泊水质仍在下降,太湖和滇池水质为劣Ⅴ类,巢湖为Ⅴ类。
    从污染防控看,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流域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特别是重点湖泊流域化学需氧量没有完全控制住,氮、磷又有所上升,富营养化状态达到中度和重度,并且呈加重趋势。
    从环境监管看,环境违法行为相当普遍。近期,环保总局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了专项检查,在检查的11个省(自治区)的126个工业园区中,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抽查总数的87.3%;在抽查的7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38家存在运转不正常、处理不达标或停运的现象,占抽查总数的50.6%;在检查的529家企业中,有23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占抽查总数的44.2%。(新华社)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