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界限消弭的思考
    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弭,表现在现实中主要是指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形成了艺术与生活的双向互渗与互动,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和距离被消解了,审美原则从艺术活动进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世纪以来,关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成为西方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在现代思想家那里,艺术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艺术是“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艺术活动只是少数精英才能拥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思想家,认为艺术应保持对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批判姿态,把艺术作为与日常生活割裂开的否定性力量,艺术具有对日常生活加以启迪、拯救的责任,艺术世界凌驾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上。这种艺术的精英立场,使艺术和生活相疏离,在艺术和生活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大众消费社会的兴起,信息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以产业化、商品化、娱乐化、世俗化、消费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被边缘化,大众文化成为社会主要的文化形态,并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主要表现就是艺术脱去了自身的神秘外衣,不再作为日常生活的对立面而存在,也不再是生活的否定性力量,而是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点缀装饰。审美成为生活本身,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日常生活、高雅与通俗、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之间不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
    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弭,使高雅艺术大众化、世俗化,其主要表现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因而形成了多元共生的、能被日常消费的大众文化形态。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助于人们去直接发现、感受现实生活的美,人们通过审美化的形象来满足自己,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适应了现代社会大众的消费娱乐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又具有多元共生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培养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具有文化民主化和文化普及、甚至文化启蒙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层互动的背后推手缘于资本逻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和信息媒介技术的操纵,而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大众的文化自觉,因此,它并不能彻底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困境和全面的审美化,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实现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思想家所追求的“审美生存”的理想,在深层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消极影响。
    这种消极性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审美的泛化,形象取代了意义。大众文化是一个由视觉影像主宰的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中,日常生活世界成了一个由广告、电影、电视、电脑和录像所塑造的图像,随着视觉影像在日常生活世界的不断扩张,实在与虚拟空间的界限逐渐消失,通过大量复制生产的影像日益与实在相混淆,抹去了现实与媒体图像之间的差别。对此,当代著名的思想家鲍德里亚深刻地指出,“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现实的终结及艺术的终结,使我们跨进了一种超现实状态……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已为现实的审美光晕所笼罩。在这样的超现实中,实在与影像被混淆了”。(光明日报)

加快建设脚步 让文化阳光普照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标准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繁荣新文化。”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文化事业犹如一江出涧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气势迎来发展的春天。
    “富”了口袋不能“穷”了脑袋
文化    两年前,山东省临清市大辛庄王坊村村民任常在办起了一个养鸡场,由于缺乏技术和专业知识,鸡场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当年的一场鸡病让他差点赔了本。半年后,他参加市里组织的科技特派员培训,掌握了养鸡专业知识,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他的养鸡场就发展为年孵化鸡苗7万只以上的特色企业。同时,他还向村里其他村民提供鸡苗,回收种鸡,在他的带动下,王坊村村民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发生于任常在身上的变化,仅仅是科技富农、知识兴农的一个缩影。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农民的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农村不是新农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也不是新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
    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从2006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开始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务农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培训。2006年该工程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个县、10000个村实施,共培训专业农民40万人,辐射培训100万人以上。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务农生产水平,促进了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许多地方通过开办水果、蔬菜、食用菌、养猪、养鸡等专业的培训班,建成了一批专业村,形成了支柱产业,达到了“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村”的目标。
    培育新农民必须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农民成为会经营的能手,必须完善基层民主,使农民在自治中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必须加快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河南等27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垦区实施,全国共有1936个县的8917个培训机构承担了培训任务。中央财政安排“阳光工程”专项补助经费6亿元,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50万人,实现就业300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经过“阳光工程”培训,许多学员达到了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水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大多数参训农民获得10个月以上的稳定就业岗位。用知识和科技武装农民的头脑,“阳光工程”提高了农民的外出就业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农村教师曹煌春创办了书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一免费图书馆已经拥有各类藏书1.8万册,辐射了本村和邻近三个村1200余户,近40000名村民,乡亲们亲切地把书舍称作“山乡明灯”。
    新农村需要新文化,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它关系到农村几代人的切身利益。
    为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近年来,国家把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放在重要位置。财政加大投入,实施“送文化下乡”政策。
    2003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000万元,为300个县级图书馆、3000个乡镇文化站配送图书447万册,2006年继续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
    随着“送文化”的开展,农村自办文化也开始发展壮大,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在云南省石屏县,当地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民俗文化的特点、价值等差异性,分别扶持、引导、开发“烟盒舞、海菜腔、花腰女子歌舞、花腰女子舞龙”四个种类的农村自办文化,如今,唱一曲海菜腔,跳一套烟盒舞,看一场花腰女子歌舞、舞龙,吃一顿豆腐砂锅鱼,已成为到石屏旅游的一种时尚。
    为了让更多农村自办文化做大做强,中央财政从2003年起设立了民族民间保护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2003年中央财政下达民族民间保护专项资金500万元,2004年增至2000万元,2006年增至4000万元。此外,财政还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更多人参与农村自办文化建设,2006年财政部下达农村文化“以奖代补”资金达到6119万元。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文化激情,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之路,才能改变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山西省原平市子干乡子干村文化大院远近闻名,院里经常有村民在排演新戏,拉琴,吊嗓子,敲锣,走台步,非常热闹,这是山西9248个文化大院中的一个侧影,也是我国农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体现。
    曾几何时,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民文化活动、文化内容贫乏,近年来在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农村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迅速,民办剧团、图书室、电影队、博物馆等发展很快。
    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基层文化站和文化共享工程两级的文化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农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求富裕、求安定、求健康、求文明的愿望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根据基层群众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整合资源,然后使用网络、卫星等方式,把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到基层,使百姓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把国家的、民族的文化资源送到农村、送到基层。
    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达2.5亿元,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随着国家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农村公共文化支出也水涨船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国家对农村文化的财政投入提高了,农村的文化资源总量提高了,公共文化体系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提高,国力的增强,国家有能力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已深刻认识到,文化是现代致富的关键。(光明日报)

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每年9月的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教育部今天举行的关于第十届“推普周”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在校大学生的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结果不容乐观,应用能力距离实际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在发布会上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赵沁平透露,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板书教学,而在中小学应该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而不是用电脑打字。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国际“汉语热”与国内“文化热”从两方面进一步提升了国民的母语意识。但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也面临着种种挑战。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人员流动的加快,各种媒体的出现等,语言文字工作日益复杂。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的重合和交融,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进一步的冲击。第三,信息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也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新的空间,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王登峰同时表示,我国鼓励各族各阶层的人诵读经典诗文。但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希望幼儿在成人指导下参与诗文诵读活动。据介绍,今年举办的第十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间,我国将在天津、山西、辽宁、江苏、山东、福建、江西和甘肃等地试点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参加。
    在此次“推普周”期间,国家将正式启动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并于2008年底覆盖全国。教育、国家公务人员、公共服务行业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中将首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相关的等级要求。(人民网)

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什么红火
    黑乎乎的粘土地,黄澄澄的大苞米,热闹闹的“二人转”……东北特色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什么能走红?最近,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长春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共同探讨了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成功经验。
    《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陈云在临江》、《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这一部部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掀起了荧幕热潮。在2007年的“五个一工程奖”中,获奖电视剧共68部,其中农村题材电视剧就有10部之多,《插树岭》还获得了特别奖。在第26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插树岭》、《走进石锁沟》、《喜庆农家》分别获得一等奖。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喜耕田的故事》创下了收视新高,在观众中更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切,引起了业内外的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称之为“吉林电视剧现象”。
    一些专家认为,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为吉林电视剧的繁荣奠定了根基,其中,人才就是成就‘吉林电视剧现象’的关键”。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人才储备直接为吉林电视剧事业搭建了较高的起点。许多导演、演员都曾在此工作;此外,一支本土实力雄厚的创作人才队伍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自农村,或具有多年的农村生活阅历,脚踩着东北大地,以厚实的生活积累、强烈的人生体验和天生的灵性一步一步写出了“脚本”。(人民日报)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