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呻吟——聚焦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毫无争议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月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为活动。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IPCC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创建的,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专家。至今,IPCC已发表过3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第四份评估报告的全文将在今年下半年发表。
欧洲:暖冬
欧洲这个冬天不太冷!
1月初,法国东部的玫瑰开了;荷兰的番红花开了。英国很多人家的花园里都绽放出粉红色的花,看上去颇似4月的风景。瑞典最大的动物园科尔玛登里的棕熊们,在比往年多醒了2个月后,终于勉强进入冬眠,温暖天气搅乱了它们的生物钟。
俄罗斯科学家说,俄罗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2006年11月20日以来,气温创历史新高。
中国: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
据中国气象局资料,2007年1月,中国平均气温为零下4.5℃,比常年同期偏高1.4℃。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因纬度和海拔原因,2006年入冬以来气温比同期明显偏高,其中东北地区偏高4.1℃,属历史冬季最高气温,青藏高原地区偏高2.7℃,也属历史高位。
消融中的冰雪
随着全球变暖,地球上的冰雪正加速消融。它们的消失将给气候和人类带来更多威胁。
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面积比19世纪中叶缩小了1/3,可能将在2050年前消失殆尽;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消融速度更为惊人,1912年至今,其山顶的冰冠缩小了80%。冰川的消融使上述地区的永冻土层丧失了“黏合剂”的功能,山崩和泥石流频发。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的永冻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松动融化,北极冰层在过去的50年中已变薄40%。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冰川消减速度近年来呈加速趋势,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比现有面积减少28%,到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气候变暖的可能危害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有关专家指出,它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会使极端气候的出现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在一些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也会增多,世界许多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同时,由于暖冬的气温比常年偏高,这就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很多有害动物,比如蚊子、跳蚤、老鼠等减少了被冻死的几率,此类传染病载体的数量大增,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据估计,全球变暖会使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增加,威胁40%~50%的世界人口。
国际组织呼吁全球行动对抗气候变暖
1月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举行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全球立即采取联合行动,延缓和阻止气候变暖的进程。各国政府必须刻不容缓地立即做出决策,如稍有迟疑,哪怕再晚10年或20年,人类的生存安全将受到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2月1日呼吁全球更多的企业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为实现《京都议定书》制定的减排目标做出贡献,以实际行动控制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美国坚持不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的决定
美国政府2月2日表态,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考虑,美国仍不准备采取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美国能源部长说,即便美国开始强制减排,对气候的积极影响也不会大,因为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球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美国目前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的1/4。(新华网)
气温升6度 地球变地狱
科学家马克·林纳斯在对数千份科学文件进行精心的研究后,撰写了一部有关全球变暖危害的专著,首度向世人系统描述了地球气温升高6摄氏度后全球面临的灾难。
气温升1℃ 美国粮仓沙漠化,非洲大漠变桑田
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是美国的大粮仓,尤其是该州的沙山地区,出产美国最好的牛肉。但这片广阔的土地全是沙质结构。换言之,在6000多年前,美国的气温比现在高1℃的时候,这片肥美的草原其实是寸草不生的大漠。因此,如果全球的气温再上升1℃的话,美国的“粮仓”将重新变回大漠,将人类逼出这一地区。
今天全球最热的撒哈拉大漠可能会变得湿润起来,重现6000年前岩画中大象、水牛和野羊在肥美的草原上巡游的美丽景象。至于1.1万年来乞力马扎罗峰一直戴着的雪白冰帽将不复存在,使得整个非洲大陆成了真正的无冰世界。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将全部融化。
受全球气温升高1℃影响最大的是热带的珊瑚。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量增加,增加的二氧化碳融入海水中,使得海水的酸性大增,这对于海洋低级生命来说是致命的。
气温升2℃ 两极冰块消融,海平面升7米
假如气温上升2℃,地球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对于亲历过2003年欧洲夏天热浪的人来说,这将是莫大的灾难。在2003年的那场热浪中,至少有3万人死于酷热。
气温上升2℃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将彻底融化,从而使得全球海洋的水平面上升7米。科学家们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大约12.5万年前,地球的气温比现在平均高出1-2℃,结果是全球的冰盖全部融化。
当气温上升2℃的时候,全球的山脉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为利马河提供水源的安第斯山系的冰架全部消失;加利福尼亚3/4的冰峰雪原将消失。
全球的食物,尤其是热带地区的食物将会大受影响。1/3的动植物种群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灭绝。
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我们还想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内,那么从现在起还有10年时间让人类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气温升3℃ 气候彻底失控,生态灾难全面上演
气温上升3℃是地球的一个重大“拐点”,因为地球气温一旦上升3℃,那么就意味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人类再也无力介入地球气温的变化。
气温上升3℃的灾难核心将是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由于气温的上升,今天仍占地1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将频频遭遇火灾。根据计算机模拟结果,干旱使得亚马孙热带雨林无力防火,一个小小的雷击都有可能引发热带雨林大火,最终将烧毁整个热带雨林。一旦树林消失了,亚马孙林地上取而代之的将是荒漠。
气温上升3℃将使得南部非洲和美国西部开始出现更大面积的沙漠,使得成百上千万原来从事农牧业的人们被逼背井离乡。
在南亚次大陆,由于印度河水位开始下跌,印度与巴基斯坦将因为抢水而爆发冲突乃至战争。在欧洲大陆和英国,夏季干旱高温与冬天极冷相伴而来,一些低海拔的沿岸地区不时被海水淹没。
气温升4℃ 1/3生物会灭绝,人类口粮受影响
气温上升4℃对于地球的大部分地区来说都是灾难。这意味着数十亿吨被冰封在南北两极和西伯利亚的二氧化碳气体将释放出来,进入臭氧层,从而成为全球变暖的倍增器——加快变暖的速度。
此时,北冰洋所有的冰盖将全部消失,北极成了一片浩瀚的海洋,这是地球300万年来首度发生这样的现象,北极熊和其他需要依赖冰为生的动物将彻底灭绝。
南极的冰盖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南极洲西部地区的冰盖将与大陆脱离,最终海平面上涨,从而使得全球的沿海地区再度被海水吞没。
在欧洲,新的沙漠开始形成,并且向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土耳其扩展。在如今温度宜人的瑞士,夏季的气温将高达48℃,比巴格达还热。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将彻底没有冰雪,裸露出巨大的岩石。由于气温持续保持在45℃,欧洲人将被迫大量向北迁居。
气温升5-6℃ 绿树长到南北极,95%物种绝迹
气温上升5-6℃时,地球将面临着彻底的灾难。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北极圈内发现了鳄鱼和乌龟的化石。这说明5500万年前,这些动物曾经在加拿大北极圈内生活过。因此,一旦全球气温上升5-6℃时,绿色阔叶林将重现加拿大北极圈,而南极的腹地也会有类似的情景。然而,由于陆地大部分被淹没,动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有95%的种类灭绝,因此地球面临着一个与史前大灭绝一样的最后劫难。(科学发现报)
污染企业将贷款无门
10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率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此举意味着《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在得到落实,“绿色信贷”正式向我们走来。
增加获取资金的成本 切断污染企业资金链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5%,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和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更是增长20.1%,高于工业1.6个百分点。如何遏止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中国当前的严峻环境形势表明,少数专业部门的减排手段有限,必须与更多宏观经济部门联合起来,进行制度创新。该《意见》就是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首度联手进行的创新,意在通过绿色信贷增加这些行业的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
据悉,环保总局还将联合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进行政策研究与试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环保成贷款必要前提 合乎国际潮流和惯例
今后,企业贷款必须先过环保关,各商业银行将推行绿色信贷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控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
根据《意见》,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部门通报情况,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于各级环保部门查处的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已建项目,应严格控制贷款。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绿色信贷已经是国际潮流和惯例。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至少43家大型跨国银行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明确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银行都已经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
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 年底前检查执行情况
如何保证绿色信贷的贯彻落实?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交换信息,并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追究违规者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向金融部门提供企业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情况、现有企业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等信息;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形成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各级银行监管部门要对商业银行因企业环境问题造成不良贷款情况开展调查摸底。
另外,2007年年底前,在各地自查基础上,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对各地贯彻执行本《意见》的情况进行检查。
环保部门应向金融部门提供的信息
(一)受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二)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三)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业名单;(四)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名单;(五)挂牌督办企业、限期治理企业、关停企业的名单;(六)环境友好企业名单;(七)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信息;(八)其他有必要通报金融机构的环境监管信息。
工行致力于“绿色信贷”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日前宣布,工行已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前提条件,建立了企业环保名单,对所有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同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具有较高环保价值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支持,致力于将工行打造成“绿色信贷”银行。
2006年以来,工行主动从高污染行业中的一般性客户和有潜在性风险的客户退出贷款167亿元。与此同时,近期工行在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环保型企业和项目方面发放了600余亿元贷款。
招行首“亮”绿色金融路线图
招商银行于10月11日正式宣布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UNEP FI),并表示该行目前已制定了全方位的绿色金融行动计划,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首“亮”绿色金融行动路线图。
据统计,截至目前,招行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的贷款投放达54亿元,较年初新增26%。招行还投放16亿元贷款支持环保设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项目,较年初增加18%。此外,投放126亿元贷款支持包括重点工业、交通、建筑、电器及照明等节能减排项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