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2项民生工程惠及4000万人,人均受益近200元
5万多人次接受了城市医疗救助,300多万农村人口今年将告别饮水难。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上,报告了全省12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情况,全省4000多万百姓从中获得实惠,人均受益近200元,民生工程初步解决了“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4000万人,人均受益200元
我省年初实施的12项民生工程中,解决“生活难”和“看病难”问题各有5项,解决“上学难”的问题2项,与中央有关政策要求相比,在12项民生工程政策中,我省新增项目3项,分别为: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全省40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按今年工程总筹资额测算,4000万群众人均受益近200元。
孙志刚介绍,为保证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我省特地成立了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千方百计筹促资金,把财力向民生工程倾斜。实施12项民生工程,今年全省累计需投入财政资金73.6亿元,为了减轻县配套压力,省里承担了59.2亿元,占80.4%;市县承担了14.4亿元,占19.6%,不到五分之一。截至12月底,全省已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72.5亿元,占今年计划筹资额的98.5%,其中省级安排的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市县支付配套资金11.1亿元,占应配套的77%。
初步解决“生活难、看病难”
今年全省12项民生工程共需筹集的资金,比原先预测的增加了4亿多元,增加部分主要由于部分保障标准的提高。孙志刚说,12项民生工程实施后效果明显,搭建起了民生问题的政策框架,初步解决了“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提高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今后,我省将坚持“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加大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项民生工程涉及的资金有9项要发放或补助到人,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敏感性强,为此我省将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严禁截留挪用、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确保民生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对民生工程中的工程类项目,将严格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建立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对检查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将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部分地区实施遇到新问题
据了解,本次会议前,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结合走访人大代表,对全省17个市及有关县区12项民生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各地各部门和群众的要求看,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部分市县反映软件设施赶不上硬件建设,目前在城市的大医院里就医者人满为患与高职称医务人员人浮于事同时并存,实施民生工程在乡镇建设高标准卫生院后,不解决乡镇医院缺乏人才问题,缓解群众看病难特别是农民就医难就可能会落空。
部分工程性建设项目进度缓慢。这些项目主要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此外,一些部门还反映,个别地方存在违规收费和违章操作,有个别信用社存在收取发放低保金手续费现象等。对此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会上提交的调查报告建议,今年底或明年初,我省应组织一次验收检查,查找不足,纠正偏差,打击违法。(安徽商报)
安徽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七 收入过亿高新企业200家
“人造小太阳”、同步辐射加速器、强磁场实验装置……目前,合肥已拥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其密集度仅次于北京;十六大以来,全省有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创新能力从2003年全国的第20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7位;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的67%。在省政府召开的“辉煌五年路”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公布的材料显示,安徽正在实现从农业大省向科技大省的转变。
创新能力3年升13个“名次”
“人造小太阳”首轮物理放电实验成功,量子通讯、究在世界领先,杂交油菜项目破解了世界难题……十六大以来,我省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申请专利16531件。据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省创新能力已从2003年全国的第20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7位。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科技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在全省工业企业中,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呈现出“五个60%以上的态势”: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收入过亿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目前,我省有民营科技企业5450家,居全国第13位,高新技术企业869家,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200家,10亿元以上37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总数的67%。
科技发展促进经济飞跃,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810亿元,是2002年的3倍,占全省GDP比重8.25%,其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
大科学密集度合肥仅次北京
目前,合肥成为除北京以外全国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地区,拥有“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加速器、强磁场实验装置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我省还拥有火灾科学、微尺度物质科学等40个重点实验室,40个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投入拉动比例已达1:50
安徽科技工作何以取得如此成效?安徽充分利用其优越的科教优势,仅省城合肥,就有科大、科学岛等7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肥150万固定居民中有20多万学子和23万科研人员,科技人员密集度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
同时,近年来我省科技工作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和专项经费达到1.42亿元,较2002年增长207.7%;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06年,我省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55亿元,是2002年的2倍;此外,我省企业获得国家经费支持也在增加,近2年获国家资助项目数和资金每年翻一番,2006年,我省从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争取到的经费达到3.15亿元,创历年来新高。审计报告表明,我省1元财政科技投入即拉动全社会50元科技投入,拉动投入比例居中部省份之首。(安徽商报)
安徽实施“861”四年大盘点
据悉,我省“861”行动计划实施4年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共开工建设项目718个,竣工投产项目405个,累计完成投资4963亿元,占同期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2%左右。同时,引导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加工制造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484.1亿元。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奇瑞公司整车扩建、发动机及变速箱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产,今年汽车产销位居全国轿车行业第四位,轿车出口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江汽轿车获得国家核准并投入生产,成为继一汽和东风之后第三家全系列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商务车位居全国第一、轻卡位居全国第二。家电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合力叉车、合肥日立等工程机械企业保持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原材料产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586.7亿元。马钢公司500万吨薄板带项目建成投产。铜陵有色先后建成铜都铜业高精度铜板带、金昌冶炼厂技改等项目,电解铜产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海螺集团3条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迈上亿吨级台阶,巩固了亚洲第一的地位。
化工产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220.3亿元。全国规模最大、集约化程度最高的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临涣焦化工程基本完成,矸石电厂、盐化工程即将开工。皖北煤电联合淮化集团建设的煤制甲醇及烯烃项目列入国家煤化工规划。安庆石化原油管道及“油改煤”项目建成投产。
能源产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864.8亿元。顾桥等一批现代化矿井建成投产,累计新增煤炭产能2490万吨,两淮亿吨煤炭基地基本形成;田集等一批“皖电东送”电厂项目竣工投产,新增电力装机1100万千瓦。
高新技术产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143.5亿元。奇瑞汽车公司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国家支持,全省在建的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1家。
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282.4亿元。丰原32万吨燃料乙醇、古井集团15万吨小麦深加工、蚌埠卷烟厂扩建、六安华源纺织等项目建成投产,安庆林纸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
旅游产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139.1亿元,以“两山一湖”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行。
文化产业,四年累计完成投资80.6亿元。安徽出版编辑大厦、省文化博物园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防洪保安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114.7亿元。我省14项治淮骨干工程中,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8项建成使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启动。
通达工程,四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066亿元。铁路建设取得突破,17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总投资超过700亿元,合武铁路全线铺轨,合宁、铜九铁路年底基本建成,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正在提高。安庆长江公路大桥、亳阜、蚌宁、合铜黄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200公里。沿江城际铁路、合肥机场迁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信息工程,四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97.43亿元。安徽电子政务工程二期开工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空间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及金保、金盾、金质等金字工程全面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生态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77.4亿元。铜陵市、铜陵有色集团、淮南矿业集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淮河和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长江流域酸雨控制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
信用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10.1亿元。省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12万户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合肥、芜湖等市区域征信系统加快建设。
人才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141亿元。启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组建汽车、经济技术、化工和医疗卫生4个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加快实施,安徽大学“211”二期工程圆满完成,三期工程已经启动。
“861”行动计划是省委、省政府在立足省情、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于2003年12月提出的战略构想。“861”行动计划基本内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重大项目,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安在线)
安徽省中国名牌连续三年翻番
今年我省申报的18家企业的18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创下了我省年度争创中国名牌数量的历史新高,使我省中国名牌产品数量达到了37个。据悉,我省中国名牌产品数量正在呈加速递增态势,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省质监局副局长汪韧介绍,我省从2001年的2个中国名牌产品迅速跃升到目前的37个,尤其是今年一举获得了1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获得量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名牌战略的实施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马钢、铜陵有色等一大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544亿元,出口总额达到34.8亿美元,实现利税333.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60.5%。
五年来,省质监局坚持“在发展中培育名牌,靠名牌促进发展”的思路,不断扩大名牌群体,围绕我省支柱产业、重点工业项目和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做好名优产品的规划培育,重振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名、优、特、稀”传统加工项目,积极帮助他们申报国家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名牌产品,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的竞争力。经过努力,我省中国名牌数量跃升到37个,此外,还获得100个国家免检产品、1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48个安徽名牌产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