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国家文化传播的载体
12月4日,第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主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嘉宾和代表在研讨时认为,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载体。
互联网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研究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作为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外国了解真实中国的主要窗口。人民网总裁何加正指出国家之间的交往是通过交流,相互之间通过沟通以达到了解,最后到理解而不是为了交锋。互联网应该作为报道真实中国的渠道,把一个完整客观的中国展现给世界。中国网执行总裁李家明认为,在国家经济硬实力增长过程,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为宣传中国做好平台
外文网站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平台。国际在线拥有43种语言对外展示中国,通过调查外国人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偏好,并根据调查结果开设频道,为宣传中国做好平台。2006年国际在线做过侧重网民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第一位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基本常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第二个需求是旅游方面,山水美景的所在地等。第三个需求中国的时政信息,第四是汉语学习。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国际在线采用了验证式的发展格局,选择了比较发达的网站作为骨干网,其余的网站作为基础网。
用平和的方式来提升中国形象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外网民了解中国的这种需求越来越大,这对于提升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的声音,客观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客观地向外传播声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国日报网总裁高岸明认为,应利用平和的讲故事对话的方式来提升中国的形象,通过组织活动宣传中国的灿烂文化,并通过新媒体手机报等创新宣传的平台,同时发挥传统优势,不断向外传播中国的声音,提高中国的形象。
(中青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中小学课堂和教材
11月在湖北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我国中小学课堂和教材。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文化部将积极与教育部门协调,出台文件,着力推进这项工作。”
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浙江省,仅宁波市近两年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就有3万多条。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淼介绍说,全省每个村落,只要深入挖掘,都可以发现有一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记忆,融入历史课程,用现代手段记录下来;二是传承,鼓励传承,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新华网)
合芜成为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1月作出批复,同意在我省合肥市、芜湖市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
近年来,合肥、芜湖两市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合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此外,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众多,高科技人才资源极为丰富,为动漫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芜湖市将动漫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力争形成产业优势。该市9所高等院校中,大部分设有动漫专业,动漫、美术、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就有近万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还在省内最早设置了本科动漫专业。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复指出,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协调有关部门在资本运作、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海外拓展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扶持和引导,帮助企业迅速成长,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安徽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在相关院校尽快建立动漫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合肥、芜湖两市都制定了动漫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和鼓励扶持政策。合肥动漫产业基地将以动漫数字出版、动漫品牌授权为主导,建立中国最大的动漫图书运营渠道,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为“中国动漫产权交易集散地”。芜湖将在“十一五”期间以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孵化中心、华强方特欢乐世界为核心研发平台,打造集动漫创意、研发制作、人才培训、衍生产品生产流通等功能齐全的动漫产业集聚中心,并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动漫产业专项发展资金。(中安在线)
九寨沟破解“世遗”全球难题
世界遗产地原住民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令环境专家头痛,以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拥有1007名藏族祖居人的四川世界遗产地——九寨沟,在这一问题上给出了让世界称许的答案。
民风民俗没多少变化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区项目协调员大卫·谢帕德日前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会议上表示:“九寨沟处理与景区居民关系的经验解决了世界难题,为全世界树立了典范。”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以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在1992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生活在这个“童话世界”的藏族居民在上世纪50年代前依靠放牧、耕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交往。
自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当地居民开始参与九寨沟旅游建设与开发,享受着旅游收益带来的好处。九寨沟景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刘芳说:“到现在,九寨的民风民俗虽没有多少变化,但藏族居民生产方式变化很大,现在几乎没人种地了,居民收入却一年比一年高。”
九成原住民改行搞服务
1984年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成立后,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所有沟内居民的耕地都逐渐退耕还林,4年前沟内近2000头牲畜也开始全部迁出了沟外。当地政府通过实施景区居民培训、景区居民就业优先、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社区居民生活保障金等措施保障当地原住民的利益。
现在,九寨沟90%以上的原住民都转行从事景区环卫工、巡山员、导游及护山卫士工作,已成为了保护九寨沟的一大生力军,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以上。
刘芳说:“如今九寨沟每卖一张门票就有7元钱属于景区原住民共有。近几年九寨沟游客以近30万人次的速度逐年增加。光是门票收入,当地居民每天就有可能得到近100元的收益。”
宗教信仰与环保相结合
九寨沟居民信仰崇拜自然万物“苯教”,认为“万物有灵”。刘芳说:“当地居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对保护九寨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信仰使他们极力去保护大自然,在满足自身基本生存的同时,寻求朴素的人与自然间的平衡。”
为把居民的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当地政府还从今年开始对当地居民进行环保知识培训,教授居民护林防火、景区环保的知识。
大卫·谢帕德说,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就是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和鼓励他们的参与,这应该在一种平等有效的对话机制下进行。“我们欣喜地看到九寨沟在兼顾居民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对于他们的传统文化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刘芳说:“目前我们已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等方式,将保护九寨沟的藏族文化纳入了课题研究的范畴。”
(人民日报海外版)
博物馆“冷”“热”背后的文化需求
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东道主湖北省端出一道文化盛宴——永久免费开放湖北省博物馆。自免费之后,每天游客都突破万人次,是此前参观人数的十倍以上,大大超出管理者预期的参观人数,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则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和深思。
收费时,民众止步,博物馆门可罗雀;免费后,参观者却“挤瘫”博物馆,如此反差折射的是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稀缺。无疑,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更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归位的体现。博物馆的爆满是一个警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能力偏低等原因,许多群众还难以享受到贴近生活的文化服务方式。在一些地方,图书馆、文化馆变成了影视厅、游戏室,博物馆变成了古玩店。更严重的是,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提高门票的价格,将许多群众尤其是低收入者挡在门外,从而使本已缺乏的公共文化设施再度缩水。这正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一“冷”一“热”的基本原因。
有学者说过,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莫不如此。短期的经济行为可以由经济逻辑来解释,但长期的经济行为靠经济逻辑则无法给出答案,必须求助于文化逻辑。长期经济行为的目的在于,当人们的衣食温饱获得基本满足后,必须面对非货币的文化命题:幸福、自由、尊严、慈善等。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所体现的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因而,文化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是要保证人民群众有充分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就是要保证人民群众有自由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鉴于此,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用切实的行动来回应百姓的文化期待,多为群众制作物美价廉的文化大餐,多开放社会文化场馆,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普通百姓都能免费享受到它们提供的服务。(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