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上半年新增房贷为去年同期10倍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2007年7月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安徽省金融运行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储蓄存款408.9亿元,同比少增30.1亿元,并呈现出与股指反向运行的特征。而贷款新增量,在上半年已达去年全年信贷增量的73.7%。其中,房贷、车贷均呈现爆炸式增长,新增量分别为去年同期的9.9倍和16.1倍。
储蓄与股指反向运行
据统计,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919.1亿元,同比增长16.7%,较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48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上半年累计新增408.9亿元,同比少增30.1亿元,延续了年初以来的低速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上半年,我省储蓄存款每月的增长,呈现出与当月股指反向运行的特点。2月份,受春节期间居民收入集中增加及股市休市影响,当月储蓄存款大幅增加355.4亿元,占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量的86.9%,同时也创下2000年以来单月最大增量。但在股票指数上涨迅速的1、4、5三个月,当月存款增量分别缩减为18.6、-57.4、-54.2亿元,而在股市波动较大的3月和6月,当月存款增量又分别上升至83.3、63.2亿元。
报告分析认为,股市的替代效应是造成居民储蓄低速波动增长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消费市场趋旺、实际存款利率偏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储蓄的增长。
新增房贷为去年同期10倍
数字显示,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53.2亿元,比年初增加621.2亿元,同比多增128亿元;同比增长20.3%,仍处于去年7月份以来20%左右的快速增长区
间。其中,上半年的新增贷款量已达去年全年信贷增量的73.7%。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我省房贷和车贷均呈现爆炸式增长。数字显示,6月末,我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01亿元,比年初增加87亿元,为上年同期增量的6.5倍。其中,居民购房消费一改去年的收缩态势,住房贷款上半年累计增加67.4亿元,为上年同期增量的9.9倍;汽车消费贷款在消费税税率调整、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等因素的刺激下,上半年累计增加5亿元,为去年同期增量的16.1倍。
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251.4亿元,占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的40.5%,其中省工行和省建行新增贷款最多,分别增加82.5亿和61.2亿元,两行合计增量占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的23.1%;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96.7亿元,占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的15.6%;徽商银行新增贷款78.9亿元,占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的12.7%。
新增贷款四成流向合肥
今年上半年,我省新增贷款还呈现出向少数城市和行业集中的趋向。报告显示,1—6月份,合肥、芜湖、淮南三市合计新增贷款368.5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总量的59.3%,其中合肥市新增贷款256.7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总量的41.3%。
从贷款的行业流向看,信贷资源仍然向少数行业集中。据统计,上半年,信贷投放最多的三个行业依次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共计新增贷款260.9亿元,占同期各行业新增贷款总量的41.9%,其中,制造业新增贷款114亿元,占同期各行业新增贷款总量的18.3%。(安徽商报)
建筑节能路途坎坷
当前,中国能源的30%都消耗在形形色色的建筑上,迫切需要推动建筑节能。而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内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但在中国实施并推广建筑节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成本”因素阻碍着节能推广
建设部推动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志着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迈出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步。但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建筑节能设计通常受到建筑项目“地形”限制,设计缺陷无法回避;虽然落地窗和大窗户的设计并不利于住宅的保温节能,但开发商和购房者更看重建筑外立面的美观。更让人头痛的是,建筑节能设计经常受限于成本因素,设计师虽然能按节能标准将楼盘设计得很好,最终却因为设计方案将极大地抬升开发施工成本,挤压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而可能并不被采用。
而成本因素不仅体现在施工环节,在上游的建材行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节能环保建材造价通常会比普通建材更为昂贵,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久而久之,市场的清淡亦打消了建材企业的开发生产积极性。
市场化的程度不高
建筑节能不可能自发地开展,其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目前政府在建筑节能的立法、标准制订方面还是做了不少。然而由于各运作环节执行不力,监管力度不够,再加上相应的配套改革没有完成,使得立法后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据建设部对17个省市抽样调查显示,
北方地区节能设计90%,实际施工只有50%多,中部地区实际施工仅19%,南部地区实际施工仅11%。
要能耗降下来,除了政府引导,还应该遵循市场解决的原则,要靠经济杠杆撬动,比如给搞住宅产业化的骨干企业以免税政策、投资政策,贷款政策方面的支持等。
实际上,政府有关部门亦在研究制定相应的产业经济和技术政策,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和机制,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措施,包括对新建建筑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参与既有建筑改造等。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国内建筑节能任重道远,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转变观念,相互配合,建筑节能环保工作才能出现新局面。(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