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破解“非遗”保护新课题
    眼下,一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在涌动。但“热闹”的背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让人担忧——
    “限时题目”有压力
    2006年5月,安徽省19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3项省级“非遗”名录出炉、8人当选国家“非遗”传承人、数十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评出。
    “我省‘非遗’保护起步较晚,2005年关于申报国家名录的第18号文件下发后基本才正式开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迟告诉记者,“因为是‘限时题目’,工作压力很大。”
    “非遗”传承人的产生,使人们对非遗保护有了崭新的期待。
    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而“非遗”特有的文化特点,更让起步艰难的“非遗”保护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从规划、申报到最终确定,传承人评选工作虽已落下帷幕,但对传承人怎样保护、经费补贴如何安排、怎么开展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没有很好解决。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坦言,诸多现实的困难使得我省“非遗”保护目前未有大的突破,下一步的保护工作具体应该怎么做,只能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非遗”不是摇钱树
    因观众锐减,珍贵的皖南皮影戏多年前便已皮影入箱、鼓乐入库,为参加省“非遗”成果展,70多岁的老艺人才从箱底翻出了演出家什。
    铿锵的油锤声、悠扬的打油号子,曾家家皆有的石台油坊榨制技艺已是千里难寻。
    身披点燃的木草、徐缓有力的腾跃,引人入胜的民间舞蹈“火老虎”已经难寻艺人。
    与现代生活脱节造成传统文化艺术的日渐萎缩。同时,在“非遗”中,目前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借申报“非遗”名录之机,或积极发展旅游项目,或一味改进传统追求产业效益,而在真正的保护工作上,却做得不多。
    “经济效益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皮影戏、油坊技艺等也完全可以作为民俗风情展示与地方旅游相结合,关键需要前期保护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安医大人文学院院长樊嘉禄教授认为,“但传统需要融入现代生活,创新性保护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
    但创新必须符合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身特点,只要形式不要内涵的纯商业开发是对“非遗”的严重伤害。据了解,目前铁画在产业化程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已出现粗制滥造现象,而真正的宣纸传统工艺也才刚开始尝试恢复。专家呼吁,切忌任何只图眼前效益的“短视”行为。
    民间保护很重要
    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在“非遗”保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非物质文化存活于民俗风情中,其本质属于群众性民间文化。因此,群众才是文化遗产真正的主人,如何唤醒民间的文化自觉也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但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政府比民间积极、甚至“越俎代庖”的现象在“非遗”保护中并不少见。
    “我省‘非遗’保护基本还处于‘零打碎敲’状态,资源完全没有得到整合。事实上‘民间事民间办’不但能调动民间社会积极性,节省政府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民间文化的本色。”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张苏深有感慨地说。专家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职责,更需发动民间力量、吸引民间资金,形成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动态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中安在线)

中国为什么要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广泛与深入,汉语的文化和实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据了解,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的大学设置了汉语课程,约有2500―3000万外国人学习汉语,汉语热普遍升温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与中国经济交往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海外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孔子学院。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就像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一样,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的品牌是再恰当不过了。目前,孔子学院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来开办,基本任务是支持当地的汉语教学,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创办以来,截至2007年3月,全球已经开设的孔子学院有140多所,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各地区孔子学院,除采取多媒体网络教学和汉语培训班进行培训外,还开设商务、旅游、医学等专业汉语班和文化活动,承办当地的汉语水平考试,对当地的汉语教师进行认证等,已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学习汉语,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渠道。
    然而,与全球强劲的汉语需求相比,对外汉语教学仍存在着人才匮乏,教材不统一等问题。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而汉语教师的缺口也将超过400万。为了帮助各国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中国已确定国内的17所高校作为孔子学院的支持单位,并从这些高校中选出到国外教授汉语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在今后的5年里,采取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联合办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模式,帮助各国加强汉语师资的培训和培养,与各国携手合作造就更多合格的汉语教师。
    中国希望通过双边和多边的交流和合作,让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进一步地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共同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发展,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汉语的国际推广体系更加健全,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更好地满足海外汉语学习的需求,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网)

                 
     
     
                 

网站地图|馆长信箱|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3. Design By NLC-digita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5.0及以上版本,1024x768,16位色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