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八大严峻挑战
8月21日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全国省级协会会长座谈会上获悉,当前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情况比较好,但也面临着八个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人口惯性增长势头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万至1000万人。21世纪上半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中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预计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初期,达15亿人左右。
第二,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
第三,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预测,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3年达到峰值9.32亿人。
第四,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11.2%和16.1%,老年人口分别达到1.64亿人和2.34亿人。
第五,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预计到2020年,20岁至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
第六,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据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三亿左右的人口。
第七,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尚有2365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有4067万人。
第八,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瓶颈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局部改善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生态脆弱地区难以承载现有人口,人居环境恶劣。(新华网)
人口老龄化挑战社会保障能力
当我国还在为每年新增1000万人口而担忧时,眼下又面临另一个挑战:过低的生育率所导致的人口老化。
据统计,我国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已经由1970年的33.43‰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被称为人口老龄化。
按照国际惯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0.88亿,已经达到总人口比例的7%。
人口老化严重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这使建立伊始的社会保障体系难堪重负。以往我国的人口政策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然而,1998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我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
据专家介绍,我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2000年,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年~2020年,这时我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年~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我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
据预测,本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岁~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生育直线下降
多数人口学者认为,生育率的下降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为死亡率的下降并没有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由于我国生育率下降恰逢政府提倡计划生育,人们自然会将生育率下降归咎于生育政策本身。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邬沧萍认为,我国的人口老化并非像伍子胥“一夜之间白了头”那样不可预测,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我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开始显性化,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而且人口老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人口老化速度将超过发达国家。人们要从新的视角审视计划生育政策在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
学者普遍认为,如果政策规定的最高生育数量过低,将加剧出生性别比和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程度;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家庭规模缩小的进程,引起家庭结构的畸形;抚养条件较好的城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抚养条件差的乡村却可以多生,这种城乡间逆淘汰现象不利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学者认为,生育率下降的深刻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出现生育率下降。正是在家庭和个人出现自发限制生育的意愿时,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导致生育率下降。因此,建议适当放宽过于严厉的生育政策,避免出现政策本身可能具有的潜效果和副作用。
有学者表示,抛开生育政策本身的问题,单就生育率水平过低的问题而言,不大可能长期保持如此低的生育率水平,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总和生育率仍为2.1。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会带来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届时,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会“应运而生”,因此,如果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降低到1.5的水平,政府必须采取干预措施,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政府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
看来,尽管我国人口生育水平已经相当低,但生育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21世纪的人口发展,需要新的类似马寅初先生那样的人口学家,创造出新的人口理论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
预期寿命增加
知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增加20多岁,建议适当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男女均延长到63岁或65岁,甚至更长年龄,对个体、私营从业者的退休年龄则不做限制。
胡鞍钢称,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可先从各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公务员开始,进而在全社会逐步推广。这样做,中国既可减少退休人数总数和养老金总额,也可提高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提高劳动就业参与率,增加全社会财富总量。
胡鞍钢分析说,我国现行退休年龄还是依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预期寿命制定的,女性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实际退休年龄还要更低。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50年的49岁提高到目前的71岁左右,增加了20多岁。这导致老人退休后平均接受社会抚养的年限提高,社会负担加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已由1982年的10∶1降到2002年的3.5∶1;目前大多数老年人口不能领取养老金,而靠自身积蓄和子女供养,养老压力非常大。因此,从减轻社会养老压力意义上说,延长退休年龄很有必要。
从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看,15岁~54岁年龄人口数量2015年后将显著下降,而55岁~59岁和60岁~64岁人口将成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延长退休年龄也会使我国仍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劳动力数量上的优势,避免出现劳动力不足。
胡鞍钢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可谓来势均汹汹,到2020年、2050年左右,60岁以上人口将分别达到总人口的1/5和1/3。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如果作为纯消费人口,尤其是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负担。
事实上,随着健康、教育水平提高,这些老年人口中仍蕴含着巨大人力资本,若能善加利用,不仅不会成为负担,反而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老年人口更适合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同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转变,服务业比重日益提高,这也为老年人口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改革报)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年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报告显示,1995年我国15岁至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岁至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38.23%,2000年我国15岁至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上升到59.17%,15岁至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40.80%。到2005年,15岁至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已达65.89%,较之1995年和2000年分别提高了14.35个百分点和6.72个百分点。2005年15岁至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也达到45.71%,较之1995年和2000年分别提高了7.48个百分点和4.91个百分点。
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刘俊彦表示,青年人口之所以会出现未婚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经济高度增长期,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加大,一部分青年人口不得不推迟结婚的时间;同时,由于转型期的社会观念变化的日新月异,一部分青年崇尚自由,想尽可能多地享受婚前的单身自由生活,也自觉地推迟结婚时间;另外,由于青年人口男多女少,造成婚姻市场对男性青年人口的“挤压”现象严重,男性青年人口未婚比例偏高。
《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分析我国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时代特征,并对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大规模独生子女青年群体做一个整体上的描述。这次调查是经国务院批准,继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后进行的又一次重要的大规模人口调查。(新华每日电讯)